專題: 感恩‧報恩‧傳恩

2018年11月
策劃與撰稿:楊文蔚、李薇、柯津雲、朔方、周天駒、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歐陽小平

聆聽國語

錄音者:Cindy

 

中華節日裡雖然沒有感恩節,但對感恩、報恩的觀念並不陌生——我們的文化裡,深深地烙印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受恩不忘回報
感謝、回報施予恩典的人,是人之常情,比如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師長教導之恩;如果有救命之恩,更是不能忘記。《聖經》裡的以色列王大衛在逃亡時,有個老人家叫巴西萊,供給他被褥和食物;大衛復位後,就向他報恩,要奉養他(《撒母耳記下》十九章32-33節)。
台灣諺語有句形象的表達:「吃人一個蛋,恩情無法斷」。「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人,必然受良心和社會的譴責。《路加福音》記載,耶穌治好十個痲瘋病人,九個雖然得到了醫治,卻只急於去見祭司,證明自己痊癒,而忘記了醫治他們的恩人;只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記得,是耶穌醫治了他,所以回來大聲歸榮耀與上帝,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祂。
「俯伏在腳前」,不只是一般地感恩,乃是把耶穌當作君王來敬拜,因為他在信心裡知道——耶穌不是一般的醫治者!

恩典無以回報
報答看得見的恩人,這是非常自然的,但是很多恩典,比如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陽光和雨水,往往被當作理所當然,並不知道其實都是恩典。不知恩,就不會感恩和報恩,所以只有因著相信耶穌,才可能進入感恩的門——懂得並承認,所有的恩典都來自萬福的源頭、創造萬物的上帝,因而隨處知恩感恩。
《詩篇》一一六篇的作者,曾處於死亡邊緣,但上帝垂聽了他的禱告,拯救了他,令他從心裡發出讚歎:「我拿什麼報答耶和華向我所賜的一切厚恩。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12-13節)。但如何回報看不見的上帝呢?上帝的恩典是無以回報的!因為祂說「樹林中的百獸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我的。」(《詩篇》五十篇10-12節)
然而,祂清楚地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回報,就是「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上帝,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詩篇》五十篇14節)詩人也確實如此回報施恩與他的上帝:「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你,又要求告耶和華的名。我要在他眾民面前,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在耶路撒冷當中,向耶和華還我的願。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詩篇》一一六篇17-19節)
台灣有個教會,每年感恩節禮拜時,都以「來到台前奉獻」的方式,將所要奉獻的金錢親自擺上,為的是喚起基督徒對上帝感恩圖報的心。過去農業社會時代,信徒將五穀、蔬果及家畜帶到聖殿獻給上帝,表達對祂的感謝;如今,我們可以用上帝所賜的金錢、才幹與恩賜來服事別人和教會,獻上感恩。

恩典相傳不息
我們不僅無從回報上帝的恩典,其實人給我們的恩典往往也是無以回報的;報恩的最好方式,是把恩典不求回報地傳遞下去。《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對請祂吃飯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十四章12-14節)
耶穌的門徒正是如此跟隨祂的教導,把上帝的救贖恩典,不斷地白白傳遞;也帶著耶穌的愛,在所到之處醫治、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們以此為樂,甚至犧牲性命也不後退。現代許多宣教士,如《號角》月報10月第9版文章《深入非洲三萬哩》裡的李文斯頓,還有華人熟知的把畢生奉獻給中國的戴德生,都是這樣地用生命來傳揚上帝的恩典,來回報他們所信靠的上帝。
傳遞恩典的人是有福的;讓我們也來做這樣的有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