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 紐約的帽子遊行

2018年4月
顏芳

聆聽粵語

錄音者:周Sir

聆聽國語

錄音者:素芳

每到復活節,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與聖派翠克大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交匯區,就會出現一片流動的花海——人們沿著第五大道,從49街到57街,舉行盛大的「帽子遊行(Easter Bonnet Festival)」;美國歌曲作者歐文‧柏林(Irving Berlin)在《復活節遊行》中描述:帽子上帶著所有的裝飾品……

據說,這個風俗始於19世紀70年代,一些教堂開始用復活節花飾裝點聖殿,後來花卉展越來越精緻,而與簡樸克己的新教徒價值觀漸行漸遠。到了20世紀中葉愈發流行,並很快形成奢侈風,融入人們的價值觀與服飾。今天,復活節遊行已純粹成為時尚景象,充滿浮誇的嬉鬧,再難尋到「復活節」元素。

復活節(Easter),是紀念耶穌基督復活的日子(Resurrection Day),象徵著重生與希望。在西方教會傳統中,耶穌作為人子在世的最後一週,於禮拜日進入耶路撒冷,歡迎祂的人們用自己的衣裳或砍來的樹枝鋪在路上。禮拜四,祂與門徒一起晚餐、為門徒洗腳;禮拜五,耶穌受難,身負十架到骷髏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禮拜日,基督復活。

「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彼得前書》二章24節)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讓世人脫罪得生,就像照片中,那小姑娘頭上的蝴蝶,破蛹化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