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 羅子君的逆襲

2018年1月
朔方

聆聽粵語

錄音者:鄺穎怡

聆聽國語

錄音者:素芳

 

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福克納(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曾說:任何失敗,追根溯源,都有一個錯誤方向的出發點,問題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我們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好像就是為了印證這一點。

羅子君,33歲的家庭主婦,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幸運的女人,孩子八歲,接送吃飯都有保姆,衣食無憂;唯一需要花力氣的,只有日漸鬆弛的皮膚和老公身邊花枝招展的女孩子;丈夫是個老實人,此生的願望就是給她和孩子一個幸福美滿的家……

養尊處優,讓她頤指氣使:「服務員、營業員,我從來沒想到我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彷彿我生下來就是陳太太。」她沒意識到,這才是最大的隱患:走上人生之路,卻不及細想它將帶我們走向何方,直到像遺忘在火上的鍋子,聞到味道的時候,食物已經一塌糊塗了。

在喪失了獨立生活能力之後,她那太太夢的溫床──婚姻,猝不及防地破碎了。甚至還來不及回憶,愛情轉瞬即逝,她簡直不敢相信,眼前這個冷酷到冰點的男人,「跟我曾經滿懷喜悅和信心託付終身的男人是同一個人」。風暴來臨,所需的「挫折商」她卻一樣也不俱備:不讓事情失控;找出失敗之因承擔後果;制約情緒不讓惡果延伸;堅持下去。她唯一的力氣,用在了自殺上面。

只有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尋。人生谷底,成為她重建生活的堅實基礎,這大概也是此劇命名為「我的前半生」的來由:不是人生長度的劃分,而是生命質量的區隔。如果把陳俊生比喻為子君前半生的終結,他的毀約迫使子君省悟:「看似最好命、最容易的道路,那頭卻總是通往極艱難的所在……」

不錯,當我們把一切與美好相關的感受,幸福、快樂,寄放在身外的什麼地方、什麼人、什麼事上,那結局幾乎是可以斷定了的──必定與美好背道而馳,痛苦、懷恨,甚至絕望。事實上,我們一直尋找的,卻是自己原本早已擁有的;當我們需要援助之手的時候,卻忘記了自己胳膊上有手!

「路要自己一步步走,苦要自己一口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脫胎換骨,除此之外沒有捷徑。」在唐晶及其男友賀涵的幫助下,子君從超市員工做起,逆襲為職場菁英。那個曾經百般乞求的她,再次面對陳俊生時,「想到那段刻骨銘心的痛,是這麼一個人給我的,我真有點瞧不起自己。」

花的美麗就在於它曾經凋謝。生活雖讓人遍體鱗傷,但到後來,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最強壯的地方,所以覺醒和思考,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對於子君來說,前半生讓她明白 :為了下一次戀愛,下一次婚姻,下一個男人,要做一個有用的人。對於觀眾來說,是看到人際之愛,無不懷私:人家找上你,要先看一看,你手裡有沒有拿船槳,所以難以持久純粹。

的確,今生今世,沒有任何人能成為我們以為的擺渡船!我們苦苦尋覓的,真正可以依憑的無私之愛,只有上帝才給得出:「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聖經‧羅馬書》五章7-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