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天地: 蒺藜

2018年1月
文/解景田
整理/車鎮濤

蒺藜屬於蒺藜科草本植物,分佈極為廣泛,世界各地均有生長。中國各地也產蒺藜。秋季果實成熟時,將全株割下,曬乾,打下果實以供藥用。

《聖經》中多次提及蒺藜,常與荊棘相提並論,兩者都是帶刺的雜草。亞當犯罪之後,大地因人的罪惡受到咒詛,神叫地「長出荊棘和蒺藜」,人要艱辛勞苦才能嘗到地裡出產的食物。(參《創世記》三章18-19節)。耶穌也曾用果子的比喻,說明善惡都由心所生,祂說:「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路加福音》六章43-44節)

中醫認為蒺藜果實的藥性微溫,味道辛辣而且苦澀。歸入肝經。它能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可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可煎湯或入丸散內服,也可搗敷或研末外用。但要留意,蒺藜具有小毒,常見副作用是反胃和噁心。血虛氣弱、長期病患者及孕婦不應服用。

蒺藜在現存最古的藥書《神農本草經》裡早已記載,列為上品。但歷代本草所載的蒺藜(也稱為白蒺藜),容易引起異物同名的混淆。有些藥書所載的白蒺藜,屬於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實,也有些是指豆科植物沙苑子的種子,與蒺藜為兩種不同品種的藥物。

蒺藜果實含有多種黃酮和皂甙成分,並有脂肪油和揮發油。藥理研究顯示,蒺藜對動物有降壓作用,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也能提高免疫功能;並能利尿,臨床上對腹水及水腫病人有效。

中藥以蒺藜配沙苑子,二藥合用,可以平補肝腎。蒺藜又可與製首烏配伍,由於製首烏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加上蒺藜清肝平肝、散風明目、並且行血祛瘀,二藥相配,行補兼施,可以加強發散風邪、滋養肝腎的效果,用於頭痛頭昏、鬚髮早白。還有,蒺藜能平肝疏肝、發散肝風,宜用於肝氣鬱結不適或疼痛,若配以白僵蠶,更能平肝祛風,鎮驚止痛,可用於治理肝風上擾所致的頭痛頭暈諸症。此外,蒺藜與菊花均能平肝明目,蒺藜善於疏散肝鬱,而菊花長於清肝散熱;兩藥合用,一剛一柔,一清一散,發揮平肝明目之功更佳,可用以治理肝陽上擾、風熱或肝鬱引起的頭痛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