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極簡是一種人生態度

2018年1月
策劃與撰稿:魏永達、雷競業、李雷路得、李薇、李汪洵、周天駒、蔣若谷、朔方、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徐少彤

聆聽國語

錄音者:Lucy

在鼓勵消費的當代,「買買買」已經成為生活常態。2017年天貓雙十一全球狂歡節,全日商品交易總額達到1,682億元人民幣;支付寶上的支付峰值達到每秒25.6萬筆。人們的消費目的不再是為了滿足實際需要,而是要滿足不斷被製造、被刺激的慾望。

需要與慾望

人生存所需的物質其實並不太多,只是商家不斷製造新產品,然後告訴我們這是必需品!例如:大部分人只用智能手機的極少功能,卻總是要買最新的型號;滿桌食物,能吃下的只是一點點;住在萬尺豪宅,活動空間只在方尺之間。
又如衣服,是最容易被過度消費的,尤其對女性來說。英國作家露西•希格爾(Lucy Siegle)寫道:人們買進了一件又一件其實根本不需要的衣服。以英國為例,每年完全沒有穿過的衣服多達24億件,平均每戶每年丟掉26件還可以穿的衣服……而從前人們購買衣服的方式,以收入及四季變化而購入,她們看待穿著、清洗與縫補的態度,與當今的消費模式全然不同。
一位姊妹說:「小時候家裡比較窮,又因長得矮小,衣服大多是鄰居的孩子穿過的;雖然我是女生,也曾繼承哥哥穿過的牛仔褲。來到美國,物質豐裕,比較難簡樸,可是我覺得簡樸是美德,值得保持。母親常買新的外套,不穿了的就轉給我,我一樣穿得很開心。若有人特意買衣服給我,我會覺得浪費,不想收下;若是人家不合穿或不想要的,即使已穿過,我還是很樂意收下,因為不想浪費。」
臉書創辦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網絡上曝光了他的衣櫥,裡面只掛了數件深灰色連帽衫和數件淺灰色T恤。反觀我們自己,對衣櫃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金錢與心血,卻多半是不常穿的;有時買完就放在一邊,讓衣物待在「冷宮」,不得再見天日。
能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慾望,是簡樸生活的重要一步。《傳道書》五章10節:「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虛空。」若能戰勝慾望與誘惑,應該比買到「心頭好」更喜樂。

價值與價錢

不少所謂需要,更是在比較之下而產生的,看見別人有,就覺得自己也應該有。這也是中國人特有的「面子文化」,在吃穿、住宅、車子等方面,不在乎自己是否真的喜歡,但一定會考慮他人怎麼看自己,也因此主動或被動地進行攀比消費。
一位生活在香港的朋友,常常要買新衣服,因為別人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時候的流行款;為了面子,不得不緊跟「時尚」。後來這位朋友信了耶穌,才從枷鎖中解脫出來,不再每年換新衣,因為她不再在乎別人的評價了。她說:「其實,買新衣服壓力也很大,現在可以自由,不再被潮流束縛了!」
在美國,很多有錢人都是住著簡樸的房子、開著二手車。「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身家高達796億美元,卻過著跟普通上班族完全相同的簡樸生活。如今他仍住在60年前買的老房子裡,每天自己開車上班。上班途中,他會去附近的麥當勞買早餐。有趣的是,他買早餐是以當日股市漲跌來決定消費金額。若今天美股上漲,他會買3.17美元的培根蛋起司三明治;若今天美股下跌,他就買2.61美元的豬肉漢堡加蛋。
價錢常誤導我們,因為價錢高不一定就是價值高。譬如名貴的手錶,動輒數以萬計一塊,它們的確代表了精湛的技術、優秀的傳統,但是否有高價值?普通的手錶不也是同樣準確報時嗎?天價的運動明星與幼稚園老師誰更重要?我想後者對下一代,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現實是,球星一場比賽所得,比老師一年薪金高上數十倍。金錢絕對不該是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人生中最高尚、最珍貴的,如親情真愛,都不能用錢買到。

簡樸與富足

聆聽粵語

錄音者:徐少彤

聆聽國語

錄音者:Lucy

曾有一位牧師說:「在美國,即使是最窮的人,也比世界上75%的人富有,因為我們有住處、有水、有食物……」可能我們不比世上75%的人有錢,但美國一定是最浪費的國家之一。
鋪張很多時候只會白白浪費了資源。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調查顯示:2016年「雙十一」,在生產、打包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25.8萬噸,相當於258萬棵樹淨化的量;產生了13萬噸的包裝垃圾,其中回收利用率不到10%。該組織把「購物節」稱為「環境災難」。
怎樣讓生活更輕省,對物質的依賴更少?可參考以下建議:每買一樣新東西,就處理一樣舊東西。例如買了一件大衣,就洗好、包好一件舊的大衣,到紐約市的聯合廣場贈送流浪漢,順道為他/她買個熱騰騰的午餐。《聖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奉獻或捐助有需要的人,會更加有喜樂。另外,可在二手衣店如Goodwill或救世軍購買,可挑全新的或是質地好的,為這些物資延續生命。
關於居住,有一位單身人士說:「以前我自己住一個公寓,雖然能支付得起房租,但為了節省金錢,我改租一個房間。住所小了,沒有空間容納那麼多東西,就會放棄購買不需要的東西。想起擺滿東西的住所,就會問自己,『還有地方放嗎?值得買嗎?真的有需要嗎?』這樣,就比較容易抵擋物質的誘惑。」
簡樸是一種生活態度,是發自內心的滿足和安穩。換句話說,一個人可以在極簡陋的環境中,心中卻是貪念重重,極其自我,完全不珍惜所擁有的,更遑論善用了。相反,一個活在豐裕環境中的人,仍然可以過簡樸生活,不被物質綑綁,享受兼善用所擁有的,處處為別人著想。

擁有與意義

人常以為擁有了才能享受,但事實卻恰好相反,自己牢牢抓緊的,不論是物質或關係,正正證明我們未曾真正擁有;能與人分享的,甚至是無條件的施予,才是真正的擁有。
教會的一位婆婆離世歸主前十幾年,家裡空蕩蕩的,不是窮困,反而是富足。婆婆省吃儉用,將錢用在建立關係上。兒孫喜歡吃的新鮮雞、龍蝦、牛尾等,她從不吝嗇花錢買,自己則是粗茶淡飯。2008年聖誕節前夕,在她兒子一家生活最艱難的時期,婆婆將自己攢的錢託人捎去,每人800美元。兒媳收到後感動落淚,從此學習在饋贈上寬以待人,物質追求上嚴以待己,存下來的錢專作慈惠基金。神(上帝)不斷加添她的基金數額,比如兒子送的一點錢,或是教畫、寫作的額外所得等。神又會讓她見到孤兒寡婦等孤苦家庭的人,獻上小紅包與他們同樂。外出到貧窮國家時,買些文具用品鼓勵當地的孩子,或買個針線包給女性朋友……她說:「收到最大回報的反而是自己,那種有意義感和使命感所產生的喜樂,難以形容。」
現今過簡樸生活,實在需要勇氣和創意,我們能否不介意人的眼光,繼續做應做的事?物質享受是短暫的,且無法滿足人心,因為這並非我們被造的目的。飛鳥是為天空而被造,游魚是為水而被造,人是為永恆而被造。唯有找到人生的意義,人生才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