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終結孤獨

2017年9月
策劃與撰文:康錫慶、秦黃業玲、梁旭思、李飛君、周簡艷珍、蔣若谷、李薇、周天駒、朔方、勞伯祥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獨特的一面,是其他年齡層的人很難理解和共鳴的。

自我完整與自我失望

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Eric Erikson)認為,人一生的社會心理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獨特的社會心理危機,其經歷會導致正面或負面的心理發展。

隨著歲月漸長,內心對人和事的看法慢慢轉變,甚至對生死的感覺也起了微妙變化。65歲後則是成人晚期,心理危機是「自我完整與自我失望」:回顧過去,如果認為自己的人生有價值、成就,帶來了滿足,就會感到自我完整;反之就會自我失望,感到一生沒有活出目標和意義。

有位接受輔導的80歲老人,生活在中產家庭,但一直覺得自己是丈夫的傭人,為兒為女忙碌了大半生,犧牲和付出卻沒被肯定;兒女離巢,還要照顧多病的老伴。雖然每次外出她都刻意打扮,營造美滿人生的外表,卻難掩心裡的落寞。這種空虛與不真實感,一步步把她推向抑鬱。

心理比生理掙扎更大

銀髮族的心理掙扎可能比生理掙扎更大。對很多老人來說,沒有與人分享的機會,是生命中的痛——心底的孤寂成為最大的悲哀。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彙整218項有關社會孤立和孤獨影響健康的研究,研究對象近400萬人,發現孤獨者早死風險高出50%,而肥胖致人70歲前死亡的風險為30%。

根據「終結孤獨行動(Campaign To End Loneliness) 」調查,約17%的老人與朋友、家人或鄰居的見面頻率,一週不到一次;有10%整月都不與任何親人碰面;40%以電視為主要陪伴者。英國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研究發現,孤獨者罹患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高約30%;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發現,缺乏朋友與導致中風和心臟病的凝血蛋白濃度增加有關。

生命是一個祝福

埃里克森的太太Joan Erikson也是心理學家,93歲高齡時分析八、九十歲老人,增加了人生社會心理發展的第九階段——不斷地失去健康、朋友、自理能力,感受到死亡逐漸接近,最終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Joan在老人院度過這個階段,經驗與社會隔離,不斷失去所有與獨立自主,不能再信任自己的能力,但領悟生命是一個祝福,在肉體老化的過程中,心靈卻不斷邁向自由、得釋放。

顯然,將開解心結的責任放在忙碌的兒女身上是不現實的。如何才能終結孤獨?《恩友歌》唱出了答案:「何處能尋這般良友,同嚐一切苦與愁?我們弱點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我們是否軟弱多愁,千斤重擔壓肩頭?主仍做我避難處所,奔向耶穌座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