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別讓大海窒息

2017年7月
策劃與撰稿:蔣若谷、李汪洵、李薇、陳麗婷、周天駒、朔方、勞伯祥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美國心理學大師Abraham Harold Maslow,曾詳細描繪了自我實現者的16個特色,其中之一是:懂得欣賞簡單的事物,能從一粒細砂想見天堂;像天真好奇的孩子,不斷地從最平常的生活經驗中找到新的樂趣,從平凡之中領略人生的美。在減少垃圾並使之造福人類的事情上,應該也能體現這樣的軌跡。

太平洋中垃圾帶

在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之間,是被戲稱為第八大陸的「大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浮游著400萬噸塑料垃圾!這座海洋中的「沙漠」,面積相當於三個新西蘭。而在南太平洋環流中心的英屬無人小島上,也聚集著人類製造的各種垃圾,單是無法分解的塑料垃圾就有3,770萬件,平均每平方米671件。

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研究顯明,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保守估計為八億噸;《科學》雜誌的報告數據顯示,全世界2010年由於垃圾處理不當,向海洋傾倒的塑料垃圾為800萬噸;綠色和平組織2016年8月25日發表報告,指全世界每秒鐘就有200公斤塑料傾入海洋。

全世界每年製造的塑料製品約三億噸,絶大部分沒有或不能回收。83%的海洋塑料垃圾,來自20大來源國:前五名是中國、印尼、菲律賓、越南和斯里蘭卡;歐盟第18、美國第20。

海洋生物被戕害

2017年2月,挪威西部海岸,一條巨鯨擱淺。科學家趕到時,已經無法施救,只好為其安樂死。解剖時的情景令人震驚:鯨魚的胃裡沒有絲毫食物,卻塞滿30個大大小小的塑料袋,最長的有2.5米!

無獨有偶:一個在哥斯達黎加海域勘察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隻痛苦絕望的海龜;牠的鼻孔被異物死死卡住,難以呼吸;人們每拔一次,海龜都拼命掙扎,血從鼻孔流出;經過八分鐘拉扯,終於拔出異物──一根塑料吸管!

研究證實,200多種海洋生物,包括魚類和龜類,面臨吞食塑料垃圾的威脅;55%的海鳥,受到海洋垃圾的威脅。人類為禍海洋的後果,難道不會臨到自己?位於北太平洋的Mariana Trench海溝,深達10,911米,科學家卻在那裡的生物體內發現了早已禁用的化工原料、致癌物PCBs。塑料垃圾微粒被魚蝦吞食而進入食物鏈,從海底到超市、魚檔,最終進入人類的腸胃——地球上每一個居民,都可能既是塑料垃圾的製造者,也是受害者。

從平凡領略人生

孟加拉有家公司,名為The Gray Group,發明了一款不花錢、不耗電的空調:將一個個空可樂瓶橫切,然後將瓶嘴部嵌入厚紙板;將厚紙板鑲入窗框,橫切面朝外,瓶嘴部向內;由於壓力的變化,會使熱空氣傳入室內時,冷卻至少五攝氏度!一個簡單的試驗可以印證其中的原理:張大嘴往手上吹氣 ,感覺是熱的;撅起嘴吹氣,感覺氣是涼的!

在北美,自然用不著這樣的空調,但善加利用各種塑料容器,仍然需要腦力激盪:書刊架或者文件;玩具或者文具收納桶;空中花瓶、花盆、花瓶;餐具架……說到花瓶,有沒有見過長在雨靴中的花?真是別有洞天!

另外,不敷使用的塑膠手套,也可以派多種用場,比如:戴上手套,順著同一方向,在有毛絮的衣物、地毯和沙發上摩擦,清除毛絮、毛髮;剪成橡皮筋,套在衣架兩端,製成防滑衣架;將剪成的橡皮筋,套在櫃櫥的隔層板上,增加儲物容量。

莫以善小而不為

人類製造了塑料,卻對塑料形成的垃圾束手無策!有人說:不是可以回收嗎?其實,回收也面臨問題:難以用機器自動分類,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不少製品以多種不同材料做成,解體的成本比回收所得塑料昂貴。如果焚化處理,會產生有毒氣體,污染空氣;填埋地下,也會釋出有害物質或內分泌幹擾素,危害生物……

沒有真正的萬全之策,唯一能做的是少用和再利用。這樣的努力,對於改變世界實在微乎其微,但對改變我們對物質、對環境、對人際、對自我的認知卻不可少。22歲的荷蘭青年Boyan Slat,於2014年開創清理海洋公司Ocean Cleanup,其設想是用U型浮動平台形成人造海岸線,以慢於塑料垃圾流的速度移動,集攏垃圾;最後推入收集站,運回加工廠處理;目標是用五年時間,清理掉大太平洋垃圾帶50%的垃圾。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但至少可以不隨手丟棄塑料製品,以免流入海洋,致海洋生物誤食、窒息、中毒,戕害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物及其生態。要知道,大部分塑料難以自然分解──一枚小小的香菸過濾嘴,就要1-5年;一個塑料瓶,卻要長達4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