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城園地: 念親恩

2017年6月
戴蕭佩筠

在香港的父親傳來以下信息:「今日往鑽石山探望先人豪宅(登山掃墓),驚見鄰舍大多成了頹垣敗瓦,幸未影響豪宅,依然良好無缺。可能時近清明,夢裡頻與先人會晤,憶及在廣東道唐樓時(我年約十一、二歲),叔(養父)手握雞毛掃,令我背誦古文:李密之《陳情表》,韓愈之《祭十二郎文》及《祭鱷魚文》,陶淵明之《歸去來辭》等。今之視昔,如非得彼之嚴厲,日後於文章之運用及認識,其可得乎?可不終生感恩?然而年事日高,82歲了,舉步維艱,不知還可登山多少次了?」

閱畢短信,腦海不禁浮現昔日父親氣喘吁吁、勉力登山的背影。歲月不饒人,老父已屆耄耋之年!筆者雖與父親相隔兩地,但時以電話短信聯繫,得悉老父登山感觸,馬上回應及安慰仍未信主的父親:「基督徒不敬拜別神,但不代表我們不孝敬先人,不慎終追遠。」眾子女亦紛紛表示樂意相伴登山,探望先人。

父親是一位敬老恤貧、溫文儒雅的長者。自六十歲退休後,便在社區老人中心作義工,學英文、讀新聞,與一眾長者探訪智障人士,演話劇、唱歌娛人、寫書法祝福街坊等,因而屢獲嘉許。父親助人為樂,活到老學到老,是一眾子女的好榜樣。

父親感念當日得其養父敦促,始能成才,感恩之情溢於言表,所以祖父在生之時,父親對他必恭必敬,滿足其一應要求。祖母、祖父相繼離世後,父親每年清明、重陽必定登山探望,對先人的敬意,亦是一眾子女的楷模。

猶記得小時候,父親教我唸「論語.為政」《子游問孝》一文。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父親訓示若對父母欠敬意、欠關懷,即使供養他們餐餐山珍海味,負擔他們住在豪門大宅,我們仍未能稱孝!《聖經》很清楚地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並且承諾若我們能遵守這道命令,神必賜福!「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六章3節)

細味《聖經》的教導,耳畔響起頌親恩的詩歌《橋》:「父母親從小撫育我,栽種愛惜幼樹苗,維護照料牽我手……頌讚親恩彷似無邊大海洋,惟願你我孝順,祝福雙親康泰。父母親年紀雖漸老,一生獻身像道橋,容讓你我在上面輕輕鬆鬆再走過,再經過,不分風雨渡過。」

當下不禁思念遠在他方的父母親,筆者雖然未能陪伴在側,但慶幸能常在禱告中記念。杜甫《曲江》詩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時七十歲已是高壽,非常罕見,但現今醫學昌明,人可享天年,活過百歲再不是神話,盼雙親身心康泰、福壽雙全,最重要的是父親早日接受救恩,筆者能好好報答親恩,於願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