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西洋姿采: 櫻花海意喻人生

2017年5月
浩然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於1968年榮獲日本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後四年,卻選擇自殺,結束豐富多彩的創作之路。為什麼最高光環,仍不能滿足人心?其實,日本作家走上自盡之路的,不只川端康成,僅明治時代以來,就有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北村透谷等12人之多。近年來,日本年輕人更盛行自殺,這又讓人思想,為什麼日本人那樣容易選擇自盡的絕路?

正在思考這問題時,近幾週因為櫻花盛開,在網上讀到一位中國人敘述日本人賞櫻的心境,他說:「櫻花是關乎時光之流逝,是關乎美之失落,是關乎風與花的遇見和分手……日本人賞櫻花,拾起花瓣,流下眼淚,讓自己淹沒於悲劇的喜悅裡。」再看看友人三五結群地相約一起去賞櫻花,在華盛頓賞櫻花的人群中,卻沒有哀戚花瓣凋落,只有對美的讚歎和與同伴共賞的喜悅!為何東方西方兩樣的情懷,有如此大的差異?

就筆者的淺識,是東西兩方的宇宙觀、自然觀所造成。

歐美受到基督教的承傳和洗禮,認為大自然的美麗景物,是造物主賜與人類的禮物去享受和管理的。這種基督教的宇宙觀,讓人在惜物感物之上,更有對來生的盼望。基督教的精神認為人對美的鑑賞,是因人是照著上帝的形象被造;人感到孤獨,是因始祖犯罪離開神,從此在地上飄流;但憐憫的上帝不忍心見到人的孤單無助,便預備基督耶穌的救恩,使人不再孤單無助;人在地上的生命結束後,便永遠與上帝同在。這是一種從失落到被尋回的救贖之路。

川端康成的一位好友,解釋了他的自盡說:「川端死於一生都無法排解或消融的孤獨,他只有離棄人間,才能結束這終身糾纏他的孤獨。」「生,對他而言,只是一場無可解答的枉然。……他視死為對美的最高體驗。」莊子也有同樣看法:「一種大澈大悟的死不是死,而是超生;看透世界能無古今,進入不生不死的境界。」這也是東方美學家、詩人的哲學理念。

「禪理」之於日本,更源於它的地理。日本四島四面環海,火山林立山茂湖多,形成清美俊麗的景象,使日本人養成森林崇拜、寄情自然的民族性,更培養出一種很高的人文精神和悲劇意識,對季節、色彩、花樹的變化敏感,喜愛花開花謝的無常。

日本民族的宇宙觀和自然觀,是建基於無神論的虛無飄渺之間的;若能讓上帝參與其中,讓耶穌勝過死亡、復活的盼望融入,那麼櫻花飄落,便不再只是淒美的無常,而是來年再敘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