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智能汽車無人駕駛

策劃與撰稿:周簡艷珍、李汪洵、蔣若谷、李薇、朔方、勞伯祥

2016年9月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2011年6月,內華達州成為世上第一個允許自動化載具合法行駛於一般道路上的行政區域,該州賦予自動化載具的法律定義為「整合人工智慧、感測器與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達成自動駕駛,而不需人類駕駛主動控制之機動交通工具。」

◎進程

從推出第一個自動變速系統,到巡航控制系統使駕駛人不用時時注意行駛速度;從配備自適應巡航控制,與前車自動保持安全距離,到未來20年內智能車開啟商用,傳統汽車廠商的工藝演進之路走了近百年。智能汽車具有傳統汽車的運輸能力,卻不需要人為操作,僅憑雷達、光學雷達、全球定位系統(GPS)及電腦視覺等技術,即可模仿人類駕駛,辨識、分析路況並據此做出判斷。試想:坐在一輛不需人控制的汽車裡,是什麼感受?

奔馳(Benz)旗下的F015Luxuryin Motion無人駕駛概念車,通過內置3D地圖數據和GPS配合實現路線的自主規劃;車載立體攝影鏡頭、雷達及超聲波傳感器,感知周邊環境,反饋給電腦進行處理;再將操作指令反饋給機械傳動系統;Extended Sense系統,可與車輛、行人溝通,當路人招手時可停車避讓。

BMW的無人駕駛車,通過遠程開啟「極限模式」,以關閉牽引力控制系統,進行飄移、甩尾、高速避障;大量傳感器陣列和高精度GPS,使車載電腦在替代人工決策上獲得實質進步。

奧迪將在2017年發售無人駕駛版A8。奧迪A7已進行過長距實際路測,汽車由六個雷達、三個攝影頭、兩個燈光檢測和距離修正(LIDAR)單元進行環境感知,再由車載電腦分析道路,不僅安全行駛,甚至還有超車動作。

Tesla電動汽車公司的無人駕駛技術,依賴12個遠程超聲波感應器、360度全景鏡頭和前置雷達等車載辨識系統,不僅能感知距離,還能辨識行人和路牌。其S型是近年最暢銷電動車,自動行駛功能可讓車保持行駛在同一車道;其他車加插後,會自動調整行駛速度;不需司機介入可改變車道。

谷歌無人車(Google Driverless Car)是徹底的自動駕駛,車頂掃瞄器發射64束激光射線,不停地探測周邊環境;底部系統測量車輛在三個方向上的加速度、角速度;車載攝影鏡頭拍攝實景,彙總至車載電腦,實現物理環境感知與分析。

◎挑戰

無人駕駛不僅解放人類雙手、提高時間利用率,而且增強行車安全度,甚至可解決特定使用場景的需求。

Insurance.com電話調查美國受訪者,超過四分之三持駕照的駕駛人,表示至少會考慮是否購買一輛自動汽車;若汽車保險能更便宜,則該比例上升至86%;31.7%的人表示,一旦自動駕駛汽車上市,不會再想繼續開車。

汽車行業研究公司HIS也預測:2035年,大多數自動駕駛汽車將能完全獨立於人類駕駛的控制;每年銷售量達9,540萬輛;2040年時,75%的車輛都將自動化。

不過目前,智能車仍限於路測,而2016年2月14日谷歌無人車撞上公車(無人受傷)及2016年5月Tesla的ModelS與拖車相撞(駕駛員喪生)事件,會使無人駕駛的安全性備受關注。此外,亦面臨如何界定賠償責任、軟體可靠性、是否喪失隱私以及會否被劫持為恐怖襲擊工具等一系列社會法律、道德倫理問題,而這遠非汽車廠商和網路公司可以技術手段解決的。

2016年8月,英國BBC報導,以應用程序提供載客和共乘出租車的優步(Uber)確認,將聯手沃爾沃汽車,於月內在賓州匹茲堡,試運行自動駕駛的XC90運動型SUV;將有一名司機監督車輛自駕,並配備一名觀察員;開始時打車免費。這或許是智能車走向應用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