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2016年6月

(藝廊) 神本的藝術境界
(影視劇場) 義行也受監管?
(世界遊蹤) 布里斯本市的綠洲
(科技新知) 低頭思手機


(藝廊) 神本的藝術境界

文/理泰

15月全家到黃石國家公園遊覽。從遊客中心得知,19世紀有一位畫家和攝影師合作,將美國西部峽谷之美呈現於國會,通過國會立法,將這些壯麗的景緻歸入國家公園保護,先是黃石國家公園,之後有許多公園陸續加入。

在黃石一帶,可見以畫家托馬斯‧莫蘭(Thomas Moran,1837-1926)和攝影師William Jackson命名的地區,如壯闊的莫蘭峰(Mount Moran)、美麗的滑雪小鎮傑克森洞(JacksonHole)等。莫蘭以風景畫、版畫出名,他的大型風景畫《黃石大峽谷》與《科羅拉多大峽谷》,現藏於華盛頓特區國會大廈;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也有一張大提頓(Grand Teton)山景。他出生於英國,父母本以織布維生,後因工業革命搶走了生計,便舉家於1844移民美國賓州。莫蘭在16歲進入一家木雕廠做學徒,從此他很認真地學習水彩畫和蝕刻畫,並在哥哥的幫助下,學習海洋主題的油畫。

畫風景畫的人,必定喜愛遊山玩水,莫蘭特別有冒險精神。1860年,莫蘭旅行到蘇碧略湖畔,回到費城後以此為題製作版畫銷售;緊接著又去倫敦,臨摹海洋和風景畫大師特納(JMWTurner)的作品。由於他掌握了特納的畫風,倫敦國家畫廊甚至安排畫室給他臨摹。回美後,莫蘭想要西進,等到1871年的大好時機,便和美國地質學會的代表海頓(Haden)去探險和紀錄西部蠻荒區的地質。這次他和攝影師Jackson配搭,完美的配搭將黃石區的岩漿、熱泉、峽谷、峭壁等令人驚艷的風景,以攝影和油畫公佈給國人,影響了國會的決定和東岸人士對西岸的觀感。兩年後,兩人再次加入包爾(Powell)的探險隊,重訪西部峽谷區。

莫蘭曾遊歷水都威尼斯,留下作品給後世;他也曾居住在長島東漢明頓小鎮,所畫的田園和海景,甚至讓人忘記他的峽谷大作;晚年他居住在南加州聖塔芭芭拉,也畫印地安人的生活;另外,紐約客不可不知的,是他所畫的曼哈頓下城一景。莫蘭足跡遍及美國東西岸和中西部,可說是很全面的美國風景畫家。

曾有人評論莫蘭的峽谷畫太過僵化,但筆者認為如果縱覽他所有的作品,會有不同觀點。莫蘭在日記裡說:「風景畫不是地質畫,畫家必須創新,大膽將某些能輔助美感和詮釋情感的元素自由地加入,這才是創作。」

藝術是很主觀的,有時會受市場炒作或潮流影響,甚或由藝評家來斷定市場走勢,但真正的藝術家是謙卑柔和、有自信堅持理念,並在聽聞批評後仍舊盡忠職守,為藝術召命效力的人。甚願讀者們也能從藝術和畫家當中,思考並追求更高遠的境界,認識喜愛與人互動、關懷所造的萬物之上帝。

Back to Top


(影視劇場) 義行也受監管?

文/浩然

5月初上映的《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3-Civil War)》吸睛無數,不僅是超級英雄的粉絲們熱情相助,同時也因Sony和Marvel兩家公司達成協議,讓蜘蛛人也進入復仇者聯盟的英雄電影裡。這是商業利益掛帥,但有趣的是兩家公司先停止了戰爭,才能拍攝這部講內戰的作品。故事延續《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所設的伏筆,英雄們在與邪惡勢力爭戰的同時,造成了許多無辜的人喪生。為此,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要求超級英雄們接受國際社會的監管,並簽署協議書,保證類似的毀損和悲劇不再發生,不服從者就淪為階下囚。

面對這不正義的事,英雄們在辯論中,不幸地分裂成兩派。美國隊長主張應當繼續行善,正義不可因輿論壓力而妥協,任由邪惡勢力逍遙法外;鋼鐵人則因過去罪咎感未能釋懷,認為應當接受監管,好平靜內心譴責。其實兩個人的信念和性格早已不同,這次的局面只是將矛盾白熱化了。

幾位英雄被囚了,但美國隊長為更高的召命逃走,並重情重義地保護老友,有六位超級英雄甘心跟隨他;鋼鐵人則才華橫溢,但傲慢多疑的性格在領導上屈居敗勢,只有幾位因心懷歉疚的英雄們簽了協議書,自動歸入他的一邊。鋼鐵人為了按法律行事,便找了蜘蛛人來助陣,如此兩方勢均力敵,一場內戰,精彩展開。

這場內戰,就像美國歷史上的南北戰爭,為堅持自己的信念,死傷無數。超人的內戰,不僅是武器、意志力之爭,更是原則、信念之戰。英雄們身體受傷可復原、武器可再造,但廝殺分裂的內傷,卻讓觀眾婉惜。原來電影不只是秀科技、秀超人的本領,而是反映出全球、家國和人際的現況。

不過,電影結局裡,謊言被拆穿,英雄選擇饒恕,脫離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再次和解,互補有無。電影的劇情緊湊,打鬥精彩,緊扣觀眾的情感神經。在離開影院時,不禁讓人沉思:這種分裂、不和、每日上演的戲碼,何時可止息?無謂的消耗,錯失了上帝要給人的喜樂平安。超級英雄選擇饒恕,這是最理想的狀況,然而人呢?若非有上帝的力量介入,人要真正饒恕,是談何容易呢?《聖經》卻提供一條出路:伸張正義的事,就交給上帝;彼此相愛尊重的事,卻是人不可不行的事。遵行此道者,內心就得自由;畢竟原諒別人,就是釋放自己,因為愛能遮掩許多過錯。

Back to Top


(世界遊蹤) 布里斯本市的綠洲

圖、文/鄺銘康

羅馬街公園

羅馬街公園

好的城市設計,總會在市中心高樓大廈間,保留一片草地或樹林,讓繁忙的城市人,可暫別辦公室的空調,去吸收大自然的新鮮空氣。紐約有中央公園,倫敦有海德公園,香港中環有動植物公園;至於澳洲大城市中,悉尼有皇家植物公園,墨爾本有維多利亞女王花園,但筆者還是喜歡布里斯本市的設計,在該市中心步行範圍內,竟然有三個供城市人歇息的公園。

城市植物公園

在1828年,即囚徒被流放於摩頓灣(現布里斯本)的年代,政府早已留下布里斯本河岸一塊土地,作為政府公園,用以種植囚徒所需之糧食。及後在1855年,囚徒時代過去,政府便將該公園改為植物公園(City Botanic Garden)。

植物公園的第一位管理員是WalterHill,在他的督導下,公園變成實驗農場,提供自由移民學習種植的機會。他曾嘗試種植甘蔗、菸草、芒果和菠蘿各類本土和非本土的植物;又種下不少樹木,有些古樹到今天仍在,已經超過150年了。城市植物公園面積共約20公頃,在1987年曾作大翻新,公園被分為不同的區域、種植不同類型的植物。喜愛散步的,可慢慢踱步,探索園中不同品種的樹林,包括竹林、熱帶森林、紅樹林(mangroves)和名副其實的花園;喜愛喝咖啡和談天的朋友,則可選擇園內的餐廳,在樹影下,鳥語花香,實在愜意。

羅馬街公園

羅馬街公園

羅馬街公園

羅馬街公園(Roma Street Parkland)是全世界位於市中心最大的亞熱帶花園,可從喬治王廣場(King George Square)或羅馬街火車站步行到達,不需十分鐘。它原址部分是阿爾伯特公園(Albert Park),部分是火車站的路軌和工場。昆州政府動用了7,200萬澳元將公園建成,於2001年開放給市民享用。羅馬街公園比城市植物公園優勝的地方,是它位於山坡之上,無論布里斯本河如何氾濫,總不會影響所種下的植物。該公園裡種植了1,800多種植物,不少是昆州獨有的。像城市植物公園一樣,這公園也被分為不同的區域,提供不同的亞熱帶植物,供人欣賞。公園的中心是湖泊區,到訪者可觀賞到種於水中或水邊的植物,如蓮花。湖的北面是森林區,行在其中不見太陽。又有一處名為SunsetGlade,那是一片向西的斜坡,最宜戀人在日落時,互相依偎,欣賞夕陽無限好。

羅馬街公園South Bank 沙灘

羅馬街公園South Bank 沙灘

其實公園的賣點,是一個舊稱為奇觀花園(Spectacle Garden),現名為Colin Campbell Place的地方。該花園的特色,在於隨著四季的變換,放置屬於該季節的花朵;經常都是顏色奪目,百花爭豔,絕無枯枝落葉的感覺。園內更有小橋流水,遊人在此憩息,享盡視聽之盛宴。

羅馬街公園是為遊人而設的,當中還有可容納八千人的慶典草坪(Celebration lawn),有一個千人座位的劇場(Amphitheatre),不失為布里斯本市中一個好去處。

南岸公園

自從1988年的世界博覽會後,布里斯本市的對岸,這被名為南岸(South Bank)的地方,大興土木,演變成澳洲有名的旅遊區。這裡有昆州的文化活動中心,提供各國飲食的餐館。在眾多商業建築物中,政府刻意保留河岸一帶,建立南岸公園(South Bank Parklands)。

這公園面積不大,但當中仍有小型的亞熱帶森林、供人欣賞河岸景色的人行道。最有特色的是街道海灘(Streets Beach),當中有讓小童戲水的泳池,也有能容納多人的人造沙灘和泳池,浸於其中,泳客還以為自己是身處海灘,而非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中。

今年1月間,筆者曾到訪布里斯本,作數天之遊。上述每一個公園,皆曾逗留頗長的時間,也曾暢泳於街道海灘中。筆者想到,旅途沙漠者極盼望綠洲的出現,但其實居於城市的人,何嘗不是更需要綠洲呢。倘若能在鬧市的園林中度日,讓大自然洗滌腦海中的雜念,確實是明智之舉。

Back to Top


(科技新知) 低頭思手機

文/倫永成 

近年有個新興詞彙叫「低頭族」,形容只顧低著頭、望著手機的族群,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玩手機或用平板電腦上網。

有研究顯示,若每天連續上網或使用手機超過四小時,便可能染上網癮。網絡上癮不分年齡、性別、學歷及階層,低頭族現象已漫延至孩童、家庭主婦,甚至退休人士。我曾經看見一幼童坐在學行車上,車前方安裝了一部手機,那小女孩目不轉睛看著手機;她母親則看著手機推著學行車在商場購物,母親與幼童同時成了低頭族。另一次在地鐵車廂,我做了簡單的統計,十個人當中便有六個人在使用手機。

在地鐵及巴士上,大部分華人也都成了「低頭族」,用手機遊戲來消磨時間。現時許多手機遊戲加入與朋友競爭的設計,有些玩家為了爭取排行榜的位置,不惜花上大量時間及金錢。久而久之,他們只關心遊戲排名榜,漸漸忘卻現實世界的事情,如上班、吃飯及重要的約會,染了網癮也不自知。

長期使用網絡或手機,我們的情緒容易依附在網絡上,網癮更會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在台灣,一名16歲少女為了逃避上學,整天玩手機遊戲,有兩年時間沒有離開自己的房間。父母出言恐嚇切斷家庭網絡,那少女竟把自己反鎖在房間,最後弄至腳甲流膿及後頸發黑,要送往醫院救治。另外,在韓國曾有一對年輕夫婦因沉迷網絡遊戲,連續幾天流連網吧,竟將初生嬰兒獨留在家,最後嬰兒因為無人照顧而死亡。

以上的例子正告訴我們,網癮所帶來的後果,輕則影響社交關係、個人心理健康,重則危及生命和他人。《聖經》教導我們:「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哥林多前書》六章12節)

網絡雖為人類社會帶來無比的方便,但我們也要與它保持安全距離,除了工作或學業,要限定每天的上網時間,分配好時間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如與朋友、家人聊天,否則我們的人生將是耗在上網及手機遊戲中,漸漸成了網絡的奴隸而不自知。

Back to Top


2016年6月內容

專題新聞視窗天倫樂健康天地繽紛世界智慧路生命的旋律紐約角聲消息愛心匯點美東教會消息紐約之窗弗州快訊美味人生生活資訊中大西洋姿彩培德中心活動消息筆墨風城芝城園地芝城教會消息德州園地德州教會消息休士頓角聲心理輔導事工達福園地紐英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