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天地: 防止茲卡病毒

2016年3月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宣布,目前肆虐南美的茲卡病毒已經形成全球公共衛生的緊急狀況。1947年在烏干達茲卡森林(ZikaForest),研究黃熱病傳播的研究人員,在一種恒河猴身上發現了這種新病毒。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它第一次出現在人類身上。2007年,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浦島出現第一次茲卡大爆發。

截至2015年12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收集到茲卡病毒在非洲、亞洲、美洲和太平洋島嶼上至少45個國家傳播的證據。

傳播途徑

伊蚊(Aedes)似是茲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牠也傳播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意為「令人不快的」。媒蚊出現在非洲大部分區域、部分南歐和眾多亞洲地區,尤其是南亞。直到最近中南美洲報告發現這種病毒,南美洲已有25個國家傳出茲卡病例。

大部分病例是通過蚊蟲叮咬傳播,透過性行為感染茲卡病毒的風險「非常低」,但德州衛生局發現首起性接觸感染病例;建議使用保險套。自疫情國家返國後,如沒有症狀,使用保險套期間為28天;如有茲卡症狀,要延長至六個月。在罕見情況下,在嬰兒出生後很短時間出現母嬰傳染。

健康危害

CDC信息顯示,茲卡病毒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出疹子、關節痛和結膜炎,但只有20%感染者會出現症狀;極少有人需要住院治療,多數人是在出現嚴重病症一個星期後好轉;以前從未有過茲卡致人死亡的病例。目前沒有特效藥或疫苗,只能通過休息、補水、服用止痛藥來緩解病情。

茲卡病毒對於孕婦非常危險,研究證明該病毒與先天性小頭症有關:隨著茲卡病毒的傳播,小頭症病例大幅增加。這是一種新生兒先天腦損傷,使大腦不能正常發育,往往導致死亡。

專家懷疑,除了小頭症,茲卡病毒還可能與導致癱瘓的「吉巴氏綜合症(GBS)」有關,這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神經系統問題,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周圍神經系統,以致發炎及失去功能,出現四肢疼痛、麻痺及肌肉漸無力等病症。

因應措施

世衛成立全球因應小組,將茲卡病毒列為全球緊急公共衛生事件。CDC強烈建議孕婦,如性伴侶接觸過茲卡病毒,或到過茲卡病毒肆虐地區,應該立刻諮詢醫生和其他醫療服務提供者,並應避免接觸該性伴侶的精液。

美國紅十字協會發出呼籲,建議到過茲卡病毒肆虐國家的民眾,在觀察28天之後才可以捐血。如有捐血後兩週內出現茲卡病毒相關症狀者,應立刻聯繫紅十字會。

CDC美國疾病防治中心已對前往中南美茲卡病毒蔓延的24個國家和領地的旅行者發出警告。建議孕婦暫緩前往茲卡疫情國家,因病毒可能透過胎盤影響胎兒健康。病毒可在血液中停留一星期。全球多家航空公司近日宣布,允許飛往這些國家的航班部分乘客免費改籤或退票,減少病毒感染傳播機會。

其他健康天地文章

(祝君康寧) 體重過輕的飲食建議
不容忽略的廚房用品
防止茲卡病毒

2016年3月內容

專題綜合時事評論天倫樂健康天地繽紛世界智慧路生命的旋律紐約角聲消息愛心匯點美東教會消息紐約之窗弗州快訊美味人生生活資訊中大西洋姿彩培德中心活動消息筆墨風城芝城園地芝城教會消息德州園地德州教會消息休士頓角聲社區中心角聲心理輔導事工達福園地紐英倫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