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各司其職事半功倍

2015年9月
策劃和撰稿:康貴華、勞伯祥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父母的改變,自然會帶動孩子改變,特別是當孩子還年幼(小於10歲),父母的影響力相對較大。

◎母親的擔心

一位母親,擔心八歲的兒子有同性戀傾向先兆,找到醫生並得到幫助。

一開始令她感到不安的,是兒子對裸體男人有性反應,覺得很奇怪;加上他性格比較温文、敏感,喜愛音樂,跳舞時像女孩子,又害怕跟一般較粗魯的男同學玩……於是她上網搜集資料,尋找心理醫生。

一年後,她好高興兒子改變了!「以前他不會跟男生玩,許多時都是自己一個人,或只同女生一起,現在他有一班男孩子朋友,相處融洽。有一次我到學校接他,當時他不知道我在場,我看見他身邊約有四、五個男生,大家一起跑去籃球場,打籃球、追逐、射籃,玩得很投入。我問他還有沒有跟女同學玩,他說女孩好麻煩、好小器……現在看電視,他多選科學節目或關於槍械知識、太平洋戰爭之類。」

看來,這孩子已經十分認同男孩子的身分了,這改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父親的改變

最大的改變,來自孩子的父親。當他們夫婦見醫生時,醫生對他說:「媽媽只能帶大一個男孩,爸爸才能帶大一個『男人』」。這個訊息對他很重要。孩子的爸爸一開始並不懂得照顧孩子,認為還小,什麼都不懂,沒什麼好談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當父親,因為從小到大,都沒受過這樣的教導;加上他只專注自己喜歡的事物,疏忽家庭責任。見過醫生後,妻子又跟他坦白傾談,探討夫妻在家庭中的角色,他答應試試,結果一試之下發覺,咦,原來孩子許多東西都認識,於是覺得自己對孩子能發揮的影響力不小。他們家後面有一座山,週末兩父子就去爬山,邊走邊談,分享趣事;爸爸揹著大書包,兒子揹著小書包,一人一根樹枝,那個畫面真是有趣。做父親的還儘量發現與兒子的共同興趣,例如槍械和戰爭,刻意講這方面話題;他喜歡物理、化學,於是引導兒子談論科學知識。有時也會一家三口一起上街,有時刻意讓兩父子獨處。以前兒子怕爸爸,覺得爸爸一開聲就兇,現在反而覺得是阿媽經常教訓他。

◎兒子的成長

孩子跟母親聊的是瑣事,跟父親的話題則廣泛深入。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更認同自己作為男孩的身分,改善了和同性同學的關係,開心地融入男同學群體,更從女同學中抽離,甚至抗拒與女同學打球……

父子關係也改善了,父親願意陪孩子,令兒子對父親的認同感增强,多了相聚交談,建立共同嗜好,而不再懼怕父親的責備;同時也使其他男生不再欺負孩子,即使受到欺負,也因為與父親的關係親密了,自然有信心得到父親的情感支援。如果孩子被男生欺凌,卻得不到父親的支持,又被訕笑像個女娃,其男性身分會被大大地削弱。

最後,我們看到夫妻關係亦有改善,妻子因著丈夫做回父親的角色,感到無比欣慰和安心。

這一個案印證了一點:當父親積極參與教養、更多陪伴孩子,一年後就可見顯著的成長改變。同時,母親願意放手,刻意安排孩子多與父親接觸,這一點十分重要,避免了孩子與母親過分親密、過分依賴,因與母親在性別角色上分離獨立,對男孩的心性成長非常重要。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尊重你的「性別使命」
子女性別自信 家長八個原則
真實個案 追根尋源
面對跨性別 避免入誤區
各司其職事半功倍
心性發展三階段

2015年9月內容

專題綜合時事評論天倫樂健康天地繽紛世界智慧路生命的旋律紐約角聲消息愛心匯點美東教會消息紐約之窗弗州快訊美味人生生活資訊中大西洋姿彩德州園地德州教會消息休士頓園地達福園地芝城園地培德中心活動消息芝城教會消息筆墨風城南美秘魯園地紐英倫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