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真實個案 追根尋源

2015年9月
策劃和撰稿:康貴華、勞伯祥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男女平等言行示範

Cat在四姐妹中排行第三,但在小時候,只要可以選擇,她都挑較為男性化的東西,包括衣著、玩具、興趣等。「現在回想,可能因為想跟爸爸親密點,所以他喜歡玩車我就玩車,他愛打球我就打球,覺得自己男性化一點,多陪爸爸玩,他便會開心……其實,不僅爸爸喜歡我男性化,連爺爺也一樣。」

在這個家庭,爸爸是一家之主,有更大的話語權;而媽媽是家庭主婦,常處於被動,較少出聲。當父親甚至爺爺都清晰地顯露出重男輕女的心意,而母親又柔弱無地位,令Cat不認同也不羨慕母親和女性角色,並誤以為女性都是弱者。「十多歲時,我開始反叛,看到媽媽的弱勢,不想自己跟她一樣,甚至對自己說:將來長大後,我一定不要像媽媽。」

在Cat眼中,母親是家中最柔弱的,又沒有話語權,雖然她認同自己是女性身分,卻轉而嚮往父親的主導角色,漸漸與父親和男性角色認同,變得愈來愈男性化,墮入「性別身分和角色不配合」狀況。Cat的父親不僅沒有及早察覺並適當介入、引導,反而在不知不覺中助長了女兒的跨性別行為。

◎父慈母愛一視同仁

CK是家裡最小的兒子,自小常跟女孩子玩,男性朋友都屬文靜一族。他認為是成長環境逐步塑造了他的性格:「哥哥和姐姐分別比我大七年和九年,所以當我還是小學生時,他們已經上了中學。我記得小時候很孤單,經常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家。另一個深刻的記憶就是父母常常吵架,常見到的就是淒苦的媽媽數落爸爸的不是,甚至是那些遠在我出生前的陳年舊帳。」

每當媽媽哭泣,他就焦慮,承諾保護媽媽。而當CK漸漸成為母親訴苦的對象,母親對父親的各種不滿和指責,阻礙了CK對父親和男性的認同,削弱了他的性別自信,也妨礙他融入男性群體當中。

在身分認同方面,他跟媽媽親密,跟爸爸關係疏離:「可能受跟媽同一陣線影響……相比之下,家中兩位不大作聲的男人卻令我感到很困擾。哥哥是修理汽車的,爸爸做建築工人,他們經常一聲不吭。看著這兩個男人的背影,覺得自己永遠不會變成他們那模樣……」

CK也曾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和讚賞,卻往往失望,甚至聽到父親對自己不信任的批評,又將他與哥哥比較。CK是母親的心肝寶貝,常偏幫母親抗衡父親,自然得不到父親的歡心;與母親過分認同,跟父親和大哥關係疏離,均影響了CK建立性別自信,表現得較女性化和膽小。

◎同心協力培育子女

這是個四歲的男孩,樣貌有點像女生,兩歲開始出現跨性別行為,感情上非常倚賴母親,與父親關係疏離,甚至不敢與父親單獨相處。父母非常擔心,尋求醫生幫助。在醫生講解下,了解子女心性發展知識,學習如何關心這男孩、改善親子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

醫生建議孩子的父親,刻意安排多點時間陪孩子,多接觸、多摟抱、多稱讚,少責駡;切忌指責孩子的跨性別行為,最好父子一起沖涼,把握機會進行性教育,告訴孩子將來成長的身體會像父親,目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關愛、肯定和保護,使孩子漸漸與父親認同,使父親自然地成為孩子模仿的男性榜樣。

四個月後,父母報告,他們按照醫囑和專業書籍的指引行事,孩子的心理性別逐漸改變,進展超出預期:之前說自己是女孩,現在稱自己是男孩。醫生鼓勵家長繼續努力,性別自稱的改變固然重要,但跨性別行為模式的改變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又過了四個月,孩子的父母喜悅地分享,兒子有了更大的進步:清晰肯定自己是男孩;告訢父母長大後想做工程師、消防員、醫生、牙醫等,將來要做爸爸;不再喜歡女孩玩具;仍喜歡煮飯遊戲,父親和他一起玩會非常開心;懂得分辨紅唇膏是女孩用的,男孩應用潤唇膏;較喜歡和男孩玩;願意剪短髮;常與父親獨處,接受父親伴他一起睡。可見,孩子的性別認同,年幼時可藉父母的教養而改變。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尊重你的「性別使命」
子女性別自信 家長八個原則
真實個案 追根尋源
面對跨性別 避免入誤區
各司其職事半功倍
心性發展三階段

2015年9月內容

專題綜合時事評論天倫樂健康天地繽紛世界智慧路生命的旋律紐約角聲消息愛心匯點美東教會消息紐約之窗弗州快訊美味人生生活資訊中大西洋姿彩德州園地德州教會消息休士頓園地達福園地芝城園地培德中心活動消息芝城教會消息筆墨風城南美秘魯園地紐英倫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