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香港飲食文化

2015年3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趙秀華丶謝陳惠珊丶陳惠芳丶鄧玉蘭丶賴秋玲丶陳雅文丶周簡艷珍

香港是個吃得開心又安心的城市,總會找到新口味,嚐過的美食令人回味 無窮!」來自內地及外地的朋友, 都曾經這樣盛讚香港。的確,香港食品款式之多、 質素之佳,在全球數一數二!從星級酒店、米芝蓮 食肆、各種餐館以至街頭巷尾的小店,都可找到令 人垂涎的美食。

中式飲食‧主流菜式

一盅兩件加一壺香茶,是很多 香港人的早餐。假日上茶樓,是很 多家庭與親友歡聚的節目。婚宴、 壽宴、團年飯……中國人的喜事及 節日,離不開以飲食慶祝,大多採用中 國菜。中菜的款式甚多,如粵菜、上海菜、京菜……來 自不同省份的家鄉特色,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海鮮。受到傳統中國相生互補、醫食同源哲學的影響,中菜講求食材配搭,按季節時令進食當季蔬果。

酒店、酒樓、飯館等都有中菜供應,他們的生意往往反映香港 的經濟狀況。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令食肆的生意一落千丈, 於是私房菜成為一種新的模式,以規模較小、成本較低的樓上舖方式經營。現時私房菜已遍佈港 九,除了中菜,也有法國、意大利、日式、素食等。

廉價飲食‧現已轉型

50年代開始,大排檔非常普遍,這是在街邊開設,為食客提供 廉價熟食的檔口。每天清早,白粥、油炸鬼、腸粉、奶茶、多士…… 吸引大批顧客。中午及晚上提供碟頭飯和小菜,很多人特別喜歡 其「夠鑊氣」而光顧。此外,也有流動的車仔麵擺賣,顧客可以隨 意挑選麵條、配料及湯 汁。當時馬路的汽車 不多,市民不介意在路旁進食。後來,基 於安全及衛生考量, 政府停止發出經營牌 照,街頭熟食檔逐漸消 失,演變為茶餐廳,提供餛 飩麵、車仔麵等各類粥粉麵飯及西式茶餐。

外來飲食‧包容兼併

香港市民容易接受外來飲食,也尊重 不同族裔及多元文化。在殖民時期,香港人已適應了英式飲食,並加以改良。絲襪奶 茶、鴛鴦、檸啡是後來演變出來的。蛋撻、菠蘿 包等,是中西方式混合製成的食品。隨著香港成為國際都會,引入了世界各地的飲食,包括東南亞菜式、歐美食品、中東菜、甚至南非 和南美的食品。受劇集影響,日本及韓國菜已成為潮流。本地的少數族裔也開設不少餐館,供應印度咖哩、尼泊爾菜、清真食品等。

從前,只有西餐廳供應扒餐,自從有快餐店,市民便可以用相宜的 價錢,來吃牛扒或豬扒了。70年代起,本地的快餐店開始普及,還有 來自美國的麥當勞、肯德基及日本的 吉野家、迴轉壽司等。連鎖式的飲 食集團,擅於吸收各地飲食文化的精粹,為忙碌的上班族供應三餐。

甜品小食‧應有盡有

除了正餐之外,香港的甜品選擇也繁多。有西式的蛋糕曲奇,也有眾多中式糖水,更不時有新的潮流食品,如葡撻、珍珠奶茶等。此外,街頭小食也甚受歡 迎,魚蛋、腸仔、牛雜、煎釀三寶、缽仔糕、鷄蛋仔……應有 盡有。這些小食原是小販為生計而出現,隨著城市發展,很 多小食已搬進小食店。有些小食更升格為茶樓 及酒店的點心,也有在連鎖店出售的。

食得是福

香港人被視為「有口福」,全賴一群飲食從業員努力不懈。香港匯聚了世界各地的巧手廚師,更有本地飲食業人士,鑽研新口味及家傳秘方,為市民帶來享受,並促進旅遊及經濟繁榮。從飲食文化的發展,可以看到香港人 靈活變通、堅毅刻苦的精神,令「美食天堂」名不虛傳。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飲食文化與萬物之靈
香港飲食文化
德成號家鄉鷄蛋卷
三不賣野葛菜水
景物雖轉移  美都情常在
輝煌成就由心起  食品王國維他奶                                                                                                                       (味越香江) 火煱涮出真情趣                                                                                                                               (味越香江) 點心燒味摯友情                                                                                                                               (味越香江) 魂牽夢繫雲吞麵

2015年3月內容

專題 • 耳聽八方 營商有道 • 天倫樂  • 親子樂 兒童天地 •生命線  • 智慧之窗 • 健康寶庫 • 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 • 香港角聲與你 • 勵志影視 • 繽紛世界 • 基督教服務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