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清除心靈地雷

2015年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徐秀珊丶謝陳惠珊丶鄧玉蘭丶陳雅文丶陳惠芳丶劉婉瑜丶賴子通丶賴秋玲丶周簡艷珍

2014年10月,香港一所大學共有三名學生跳樓自殺,事件令人感到惋惜之餘,令人困惑的是其中一名學生是一位向來樂觀、積極,常帶給同學正能量的領袖。到底這三人的心底埋藏了什麼東西,像地雷般一觸即發?

創傷後遺

從眾聲喧嘩到清場落幕,「 佔中」運動持續了79天。本港著名心理學家杜永政曾形容這場運動與天災無異。運動中的衝擊與人際撕裂,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嚴重心理創傷,導致「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

PTSD 是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心理狀態產生失調。這壓力源於生命曾受到威脅,或因災禍失去家園、目睹死亡事件等,而導致身心靈受創傷。一般在災難事件過後,創傷者會感到恐懼、悲傷、憤怒、內疚或麻木。PTSD的症狀通常在事發三個月後出現,亦有案例是於多年後才出現。這些情緒若得不到適當處理,久而久之,便如同在心裡埋下地雷。阿Jade在佔領運動中目睹同學被警方拘捕的情景,造成心理陰影。近日當聽到警車響號時,便驚恐驟至。阿榮因訴求遲遲未得到政府聆聽,希望落空,每談及「佔中」話題,既感憤怒,亦感挫敗。阿秀留守佔領區多日,與留守者和諧共處、守望相助,清場號令傳來,彼此依附之情,難捨難離。

慎防引爆

別以為創傷事件過後,當事人的情緒經安撫及穩定下來後,便事過境遷。事實上,後遺症可長期潛伏於患者,旁人難以覺察。每當電視新聞重播有關事件時,也會引發當事人的情緒。「倒敘重溫」,俗稱「回帶」(Flashback),會誘發當事者的情緒波動,亦可能在患者的夢境中出現,引至其失眠。心理醫生建議患者儘量避開壓力來源,或接觸有衝擊性的資訊,免至「回帶」觸發情緒。為防症狀惡化,建議創傷者於災後的一至兩個月內,接受心理輔導,疏導情緒。

沉默不是金

不善表達或採取逃避態度的患者,因情緒未得疏導會感到低落、空虛、困惑、退縮,甚至自暴自棄,至終陷入人際困境。若是學生,或會失去上學的動力;工作者無力上班。患者應嘗試與家人對話,多向朋友說出創傷的經歷,或把它寫下,都有助防止抑鬱。著名心理學家James Pennebarker透過對「寂靜」的研究,發現在猶太人大屠殺悲劇中的生還者,當中不願意談論其創傷事件而保持緘默的人,比願意談論的人更容易患身體上的疾病。

同行勝治療

患者要得到痊癒,必須接受幫助,找個可傾訴的對象,表達內心感受與想法,才可走出創傷的陰霾。在《愛的溝通》一書中提到「被聆聽的感覺與被愛的感覺相似」,同行者的耐心聆聽,比藥物治療更能幫助受傷的人。家人切忌對患者挑剔或生微言,應嘗試設身處地,理解患者的心境。用愛的語言取代批評與責罵,才能幫助患者走出情緒困局。患者亦必須學習自助,如多做運動、提升飲食營養、學習鬆弛、聆聽輕音樂等,皆有助提升身心靈狀態。

超越創傷

面對難堪的回憶,應嘗試找出個人內心的衝突,認清事情的真相,查看是否有不合理或扭曲的思想,並作出矯正。學習以嶄新思維取代舊有思想,必能找到經歷負面事件之後的正面意義。阿Jade稱自己因為經歷「佔中」運動,常參與討論政治,而變得口齒伶俐。縱然她父母不支持佔領行動,卻因願意開放討論,彼此的了解增加了。大量藝術作品在佔領區異采紛呈,是香港前所未見的景象,這豈不是和平抗爭的張力,所引發的爆炸性創作能量嗎?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突破歷史的桎梏
心靈重建:訪問余德淳先生
清除心靈地雷
心靈富足有法
雨傘運動與魔幻現實主義
陳嘉璐,細說心靈增值之路

2015年1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  • 親子樂 兒童天地生命線 • 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 免費活動消息 • 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 • 基督教服務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