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心靈重建:訪問余德淳先生

2015年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徐秀珊丶謝陳惠珊丶鄧玉蘭丶陳雅文丶陳惠芳丶劉婉瑜丶賴子通丶賴秋玲丶周簡艷珍

YuTakSun

介紹余德淳先生的簡歷如下 :

1. 於香港大學獲取社會科學碩士,
2. 於92年獲第一屆優秀社工獎,
3. 於1994-96年任香港心理治療團體學會會長,
4. 14年前是從心會社的副會長,研究多元智能(MQ),幫助情緒問        題的學生、家長,近年也多接觸病者,幫助並鼓勵他們走完餘        下的人生,
5. 2006年成立EQ資源中心,
6. 余Sir 於2013年6月中獲Olivet Nazarene University(在芝加哥一      所基督教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持續70多天的「雨傘運動」,終於曲終人散了。廣場上只遺留下有待清理的、一堆堆的悵惘與落寞。然而,當一切看似回復原狀,是否意味著香港人的「內傷」也已痊癒了?

筆者請來了「心靈大師」余德淳先生,分享他對「雨傘運動」的看法。余先生認為這場運動可說是年輕人文化的一種。因通識教育的普及,開闊了年輕一代對外界的認知;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他們便渴求更高層次的東西。於是,一場運動爆發出年輕人強大的凝聚力,他們亦從中經歷到沒有預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明白人的限制 重建「民德」的素質

余先生說「民生、民權」固然重要,但許多人卻忽略了「民德」這重要的心靈素質,它是一個時代素質的證明。余先生說「民德」是明白「限制」,每個人、每個群體,甚或國家也有其限制。明白這一點,當發生衝突、矛盾時,便不會單看自己是受害者而看不到別人所受的傷害;證明了別人是錯的,也不表示自己是對的,因為各人都有其限制。當事情不對勁時,若看重「民德」,便會透過溝通、瞭解來達至融和、共識。余先生盼望年輕一代能多認識中國的歷史發展和多瞭解國情,明白香港人、特區政府和國家本身的限制,學習包容、接納,建立一個有優良「民德」素質的香港。余先生更從政府、教育的層面,解構「雨傘運動」下人心靈所依。

政府層面

高官們若能放下身段與年輕人對話,坦然承認他們的限制,讓年輕人明白特區政府只擁有管治權而非主權,並虛心聆聽年輕人的訴求,即使意見不同,但堅決要以公平、公義的方法處理。另一方面,警隊雖沒有處理這種大型運動〈不是暴動〉的經驗,然而,他們若能對曾使用催淚彈等暴力向市民致歉,則廣大市民也必為之動容,衝突也望可化解。

教育層面

現今的教育制度,側重學科的培育,目標只為獲取好成績,進大學,找好工,賺大錢,但卻將教育的本質──培育學生的品德,看為次要,甚至放棄德育的栽培。孩子自小便被安排接受密集式的才藝、學術訓練,壓根兒沒有空間承接最重要的品德塑造,以致他們大多養成自私、自我的性格。在面對偌大的社會議題,大多數年輕人未及消化便一窩蜂地附和,一方面可能因同儕壓力,另一方面亦因從中所得到的英雄感。經過這次運動,希望教育界人士和家長們深思,他們希望塑造怎樣的香港接班人?

虛心學習 擴展心靈空間

今天,「雨傘運動」雖已落幕,卻令整個香港受傷了,下一步,人們心靈的重建工作極為艱鉅。余德淳先生引用《聖經》的一句經文:「虛心的人有福了。」他說,人愈謙卑,愈承認自己「唔work」,心靈空間便愈大,能夠承載更多不同的意見,作更多方面的思考。余先生說,香港人講求效率,任何事情都要「快!快!快!」人就變得盲目,不願去思考深層次的問題,心靈愈變得空虛。然而,心靈空間是需要長時間建造的,若能養成每天撥出特定時間,安靜下來作深層次思考,長久累積下來,心靈空間便更寬廣了。心靈重建也需要訂立長期、短期目標,亦要恢復和諧的人際關係。2015年,也許會有許多人想尋找心靈釋放的地方,相信教會是可以幫上忙的。希望教會能開放地方,給受傷的人群安然躺下,讓心靈得著醫治與重建。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突破歷史的桎梏
心靈重建:訪問余德淳先生
清除心靈地雷
心靈富足有法
雨傘運動與魔幻現實主義
陳嘉璐,細說心靈增值之路

2015年1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  • 親子樂 兒童天地生命線 • 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 免費活動消息 • 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 • 基督教服務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