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是非之本,眾善之源

2014年10月
文/姚錦燊

1407_14d本專欄將耶穌教訓植入中國漢代語境,因為耶穌出生正值漢朝。作者用第一身模擬漢代信道者,從羅馬帝國聽聞福音後,參照一本載錄耶穌教訓之《耶穌論語》及口述使徒教訓,追溯中國經典,將人本中國文化導向至以上帝為本的基督信仰。

先賢孟子(公元前390-305年)發揚孔子學說,對於人性提出深刻的見解。他說人「心」有一種善性之「端」,這是指一種萌芽的內心狀態,此善端未經發展。有關人心的善端,孟子指出有四個方面,《孟子‧公孫丑上》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羞恥)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只要人人都發揚善端便德行流彰,不然連基本的家庭關係也建立不到。

惻隱之心和辭讓之心,顯明了善端之「本質」是仁慈遜讓,羞惡之心和是非之心,說明了這善端有「辨別」善惡的能力,當人行了不義事情就感到不安和羞恥。《荀子‧修身》說:「見善,修然(自己審查)……見不善,愀然(自我警惕)……」人人心中有一顆是非之心,有一把善惡之尺,去量度是非黑白。

大秦國(羅馬帝國)聖徒保羅也說人有是非之心,但卻從不同角度去講述。他說猶太人有上帝的律法,外邦人(非猶太人)卻沒有,但是兩種人都要面對上帝對審判,結果都是一樣:「……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著本性行(上帝)律法上的事……這是顯出(上帝)律法的功用已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

這裡說出兩件事情:一、人人都有是非之心,好像有一本無形的律法書寫在人的心裡,教人去過正確的生活,是非之心乃由上帝所創造,人心善端都是來自上帝;二、人的是非之心只是一種追求美善的良知,並不包含明確具體的標準,因此人要運用思維去較量,有時會在心內自己爭論,選擇正當要做的事情;有時人會指責自己,有時又會為自己辯護。 孟子所說「羞惡之心」可能就在此時發生作用,當人的行為不對勁時,內心便有羞恥感,好像受到別人的責備,人也自己責備自己。

如此道德境界,是否到達人生的終點?

看《耶穌論語》136至137頁,有一個位高權重、追求良善的青年才俊來問耶穌:「良善的夫子,我應該做甚麼事情才可承受永生?」這問題背後,隱含著一位成功人士對自己的生命仍有一團一團的疑惑:第一,他的物質條件豐厚,名譽、權力、財富、事業、家庭全都有了,卻仍覺得缺少了一些甚麼;第二,他的道德條件優越,猶太人誡命如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以及孝敬父母,他「從小都遵守了」,但卻仍覺得缺少了一些甚麼。

救主耶穌點中他的盲穴,反問一句:「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

一個甚麼好東西都已得到、甚麼好事都已實行了的良善之人,其實並不是「缺少」了一些甚麼東西,而是知道自己仍然「需要」一些甚麼,就是需要那一位賜下一切好東西,給人類擁有善端、善行的「眾善之源」上帝,而道成肉身主耶穌,正就是這位至善、至聖上帝來到人間的自我彰顯,祂也是一切善端、善行之源。(《耶穌論語》可向角聲直銷書店郵購。

其他生命線文章

(福音恩言) 喜樂
(靈界揭秘) 為什麼不早說呢?
(耶穌論語) 是非之本,眾善之源

2014年10月內容

專題 • 耳聽八方 • 營商有道 • 天倫樂 • 生命線 • 智慧之窗 •  親子樂 • 兒童天地 • 免費活動消息 • 健康寶庫 • 世界遊蹤 • 香港角聲與你 • 勵志影視 • 繽紛世界 • 基督教服務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