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親親單親家庭

2014年5月

「家庭」是一個提升兒童心理、生理及讓情緒可成熟地發展的地方,所以父母的角色與功能對孩子的成長和影響甚為深遠。

家庭殘缺影響深遠

根據2011年政府統計處的普查,本港每十二名兒童中,便有一人來自單親家庭(離婚、配偶入獄、家庭暴力、配偶惡意遺棄或喪偶)。父母不當地處理離異問題,便會扭曲了孩子對婚姻的認識,如對性別角色的認知或兩極化的婚姻評價。不幸地,有些單親孩子誤把父母離異的罪名歸咎在自己身上,獨自面對自責、哀傷以及焦慮等的情緒困擾。家庭結構的改變和父母離異的陰霾,殘酷地迫使孩子失去了生命中親密的依附關係,製造了不少膽小害怕、自卑、缺乏自信、冷漠和欠缺動力的孩子。

科學研究發現,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尚未成型的性格、情商、自尊心、認知能力及社交技巧的形成基礎。心理學家James G arbarino在他對青少年暴力根源研究中發現,青少年暴力皆與依附關係、被父親遺棄、被母親拒絕或情緒病拉上關係。瑞典亦有研究指出,在單親家庭成長的兒童,在廿六歲前比一般的兒童多三倍的機率自殺或自殺不遂而被送入院。

積極建構支援網絡

有部分的單親家長認為單親家庭並不光采,以致羞於請求協助。作為親友、鄰舍、老師或同事,我們不可袖手旁觀,應以不同的身份,循序漸進地關心和鼓勵單親家庭,尊重及回應單親孩子在身心靈上各方面的需要,幫助他們除去不安感、被棄感、背棄感、無力感和孤獨感,幫助他們分享對父母離異的感受,並接納他們表達憤怒與罪惡感,讓單親孩子感受到世界上仍然有人關愛自己。同時,也應教導他們與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學會勇敢地解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成為他們在性別角色的模仿對象,彌補他們因父母角色缺位而造成的心理創傷。

作為已婚或未婚者,可以開放自己的家庭,成為單親孩子除了父母之外可親近而安全的依附對象,讓孩子們知道他們是有價值、被欣賞和珍惜的;我們可以用叔叔或姨姨的身份關懷和守望單親家長和孩子,主動和不氣餒地邀請單親家庭參與不同類型的社交活動,如郊遊、聚餐、親子講座及教會聚會等,以減輕單親家長在角色上負荷過重的情況。

而我們當中的未婚者也可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多留意合適的社區資源,轉介單親孩子到合適的機構,如家扶中心或輔導機構,以減低單親家庭的經濟負擔和體力負荷,亦讓單親家長不用因超時工作而減少與子女溝通相處的時間,好能強化親子的關係。作為關懷者甚至可以抽空幫忙,接送單親孩子上學或活動,減低單親家長長期的生活壓力,讓他們和孩子感到其他人是可以信賴的,幫助單親家庭擴闊生活的圈子,從而走出陰霾,建立健康的人際社交關係。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競技場裡生活難
香港被忽略的一群:不羨繁華只羨家
誰能代替爸爸媽媽?
親親單親家庭
向義父義母致敬
關顧中國留守兒童 踐行基督愛的真理

2014年5月內容

專題 • 耳聽八方 • 營商有道 • 通識教育 • 天倫樂 • 親子樂 • 兒童天地 • 生命線 • 免費活動消息 • 智慧之窗 • 健康寶庫 • 世界遊蹤 • 香港角聲與你 • 勵志影視 • 繽紛世界 • 基督教服務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