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樂: 朋友相感

2019年11月     

◇翁余惠珠

孟子年少時,常常模仿周遭的人事物,其母為他不惜兩遷三地,更用剪布來規勸他必須勤奮,最後他不負母親所望,成了偉大的學問家。至今「孟母三遷」仍不斷重演,父母為了子女可入讀名校,便竭力搬到名校網地區之餘,也不停軟硬兼施地教育他們成長。
這裡我們不討論父母的用心,與期望對兒女帶來怎樣的影響。然而上述典故讓我們看見,古人很明白小孩易受周邊的地方所感染,因此作兒童教育工作者,有責任營造積極、健康的學習環境,以裁培學童成為未來社會的楝樑。
在功課輔導班,我們在學生手冊內列出「家長通訊欄」,鼓勵家長留意同學家裡的表現,若發覺有好行為或品格時(一定要真實具體、不浮誇),可寫到通訊欄裡;於課堂開始前,我們會當眾宣讀,並給他獎勵印花,此鼓舞性的行動,能帶動學童作出好品格。記得某學年的初期,一位媽媽將兒子的好表現寫於手冊上「那幾天他有溫習、完成功課和執書包,還有自己全部完成沖涼及穿衣服。」隨後她再分享「今天他回家有溫課本,各方面都覺得他比以前更自信。」每逢我公開讚賞學生的好行為後,其他同學漸漸開始跟著,例如學習自己洗澡和主動自修等。後期班內的學童已自行沐浴,而別的自理能力亦持續上升,同時家長也發現子女變得進取與有信心。
「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聖經•箴言》廿七章17節)願父母、兒童教育工作者,能為學童努力打造正向的成長環境,以及透過「近朱者赤」的互動激發正能量,建立眾孩子活出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