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情緒爆破Q&A 專訪輔導學教授黃葉仲萍

2019年9月     

◇鄭丹華

近來流行一個詞語「攬炒」——攬住一齊死!這說話是出自一種自我保護,以羣體的力量去對抗及維護同伴/同儕。
輔導學教授黃葉仲萍指出,雙職家庭在香港出現至今數十年,不少年青人孩提時未有建立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從小到大,孩子不斷滿足父母要求,缺乏親情及關係。加上年輕人重視朋輩友誼,父母對他們的影響力愈來愈少。孩子長大了,那股反抗力,其實是一直壓抑的爆破點(Breaking Point)。攬炒更是代表著這同儕關係對他們的重要。

Q:香港人在目前社會紛爭中,容易產生哪些負面情緒?
A:許多站出來示威遊行的人表面是憤怒(Anger),內裡是哀傷,甚至是很大的傷痛(Sadness)或無奈(Helpless)。當落寞的心靈(Lonely Soul)相遇,自然會走在一起;思想負面的人一同嘆氣,越聚越多……社會沒有給予孩子心靈空間,教育制度不停迫使孩子追求優秀;孩子滿足了大人要求,心裡卻不舒服,這些抑壓了許久的情緒都爆發了出來。加上對將來的困惑都構成一股怨氣。

Q:這些負面情緒可能衍生甚麼危機?
A:年青人感情上無人承托,很容易構成被遺棄的感覺。教牧努力支持接納年輕人,現在的關懷接納要做得準確,接納的是感情的需求而不是行為,清晰的界定是很重要。關係從小建立,父母如果可以給孩子多點空間,享受共處歡樂;如果只督促功課,忽略了孩子感情的需要是十分之可惜的。

Q:大人對年輕人的關懷可能來得太遲,如今有甚麼可以做?
A:成年人需要有海量的聆聽!因為人說話時組織思緒;所以要建造年青人發聲的機會,聆聽不必急於糾正,幫對方重整思緒。父母愛提供意見,但更重要是要動之以「情」,用溫柔眼神望著他說:「無論如何,我都是你阿媽(或阿爸),愛你、關心你。我們立場不同,但我對你的愛不變,永遠等你回家。」不用說太多,太嘮叨代表不信任、不尊重。我記得有一次,年輕示威者大喊:「今晚一齊返屋企!」可能默言陪伴,讓他們疲倦的心可以回家休息;教會牧者不要視他們為異類,以平常心相待;老師不要排斥他們。希望社會鼓吹「和而不同」。

Q:低落情緒,人必找事做?
A:人不停行動為要解決問題,這反應是出於天性;人若沒事可做,會感無助,情緒低落;有辦法的人不易放棄。精神狀態受交感神經控制,早上起來開始啟動,工作效率隨之提升,工作之後便自動調校放鬆。然而,過度刺激便會疲累,也容易失控;激烈活動後,過度亢奮,情緒不易停下來。過度亢奮的群體,彼此影響,個體也容易迷失。亢奮一段長時間更會很累,若然不停面對挫敗打擊,情緒會低沉不易起來。不停看新聞的人,就算沒參與抗爭也會亢奮,也會感到被衝擊,當他們認為甚麼事也做不到時也會感到悲觀和沮喪。

Q:內心複雜情緒,包括憤怒和怨恨,怎樣處理?
A:靜下來,去大自然舒展一下。土著部族狩獵或打杖之後,都會跳舞,釋放壓力。他們的做法幫助身體把壓力釋放出來。當然我們可以透過傾訴或書寫,把強烈及複雜的情緒梳理。如果知道有人關心自己,亦會比較珍惜自己不會走進死胡同。最近聽到一個流行的口號,「Be Water」令我想起海灘,周末人來人往,處處沙堆、腳印,非常混亂,但黃昏潮水沖上岸邊,把一切紛亂撫平,讓海灘回復平靜。至終,愛與大自然無限無私的接納,是可以撫平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