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科學與信仰) 散步

2019年8月    

◇黃小石

散步,顧名思義是零碎的步伐,字典上的定義是隨意走走,漫步,溜達溜達。據說散步一詞,源於1900年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有種「時髦」的藥物,名為五石散,由紫石英、赤石英、白石英、鐘乳石、硫磺等五種礦石配置而成。因該藥方具有毒性,服下後身體會發熱,必須行走散熱,所以稱作行散,也就是散步。不過現在沒有人服食五石散,只是散步則繼續流傳下去。到唐朝時,詩人韋應物「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的名句,使散步不再是散發體熱的意思了。

散步。健康

由於散步有益健康,至今我們仍然有「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歇後語。此句據聞是清朝名醫葉天士,在他《十叟長壽歌》中,「二叟笑莞爾:飯後百步走」。或許「百步走」其意是走許多步,早年中醫已曉得行走的好處;甚至在傳言中,泰山山腳有塊「三笑石」,也反應這說法的普遍性:原來有三位百歲老人,常在泰山下一塊石頭面前鍛鍊身體,某次三人分享著他們長壽秘訣,一個老人說:「飯前一盅酒」;接著另一個說:「飯後百步走」;之後第三個說:「老婆長的醜」,於是三人大笑,該石因而得名。可是近代的中醫,好像反對「飯後百步走」,皆因飯後走路時,會將集中腸胃的血液導往四肢,有阻礙食物消化,但這似乎言之有理的說法,卻未有任何實驗證據。
無論如何,步行能讓人有所益處;這不是因為想來有理才說的。我們怎知道喜歡走路的人是比較健康?還是身體好的人喜歡行呢(他們較有力氣)?換句話,即是健康出於身體的「基因」,抑或出於「走動」?在芬蘭有個很重要的研究:他們在1975年開始進行為期20年,觀測16000組同性雙生子,那時他們皆很健康。當中有部分人每月至少6次,稍快行走30分鐘以上,另一些人不常鍛鍊、習慣久坐不動。其中有1235人死亡,發現在他們的中間,常走動的人之死亡率,比不大動的人低43%;甚至在同卵雙生子裡,那個愛走動鍛鍊的,相比另一個的同卵雙胞胎之死亡率低56%!這等於說,你若常常走動,比坐著不動(那個不動的你,便等同是芬蘭觀測中,你的同卵雙胞胎)死亡率低56%。可見走路有益健康的結論是非常清楚,所以從2000年起,每年的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也是「世界散步日」。

散步。生活

筆者自小經常走路,回想初到台灣,居住在新竹南大路,離動物園不遠。當時我在竹師附小唸五年級,與家相距約4公里多,天天行路上學,漸漸亦習以為常。後來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唸研究院,每日更走半小時的坡路上學(名正言順是「上學」,回家則是「下學」)。行路期間,比起坐在圖書館想著課業更有心得,於是若遇到習題做不出來的時候,便往室外走走。伊色佳是個多山、多樹、多水的小城,有很多可愛的步道,而且散步的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之後有兩年去匹茲堡大學工作,家離學校只有2哩路,因此每天花一小時走路上下班,已是很平常的事,可惜匹茲堡街道的空氣不是太好,故行路僅為節省金錢,並非鍛鍊身體。從那時開始,走路或跑步,變成了我的習慣。
退休後,雖年事已長不再跑步,不過行路的時間更多了。過去二十年來,我每天大約走10000–15000步,這是我一天中,最享受的一段時刻,尤其在夏天清晨、秋日黃昏,或是漫步於春花、冬雪,或是紅葉、綠蔭之間,夫復何求!同時我亦多以散走的時間為禱告、默想;過往所出版近20本書許多的內容,大多是走路時,所獲的心得與靈感。通常我一早(六、七點鐘)出去走半小時,黃昏時行半小時,若是事情多,又或需要預備講章,則晚間睡前再出去一趟,以便整理思緒,希望在睡夢裡,可以有沈澱的機會。

散步。思考

根據史丹福大學2014的研究報告,當人在走動的時候思想,他的「創新力」相比坐著思想要增高60%,換句話說:兩個走著的「臭皮匠」,就相當於一個諸葛亮。很多人都有邊走邊想的習慣,比方哲學家尼采是位「走路家」,據說他有時一行就行八小時,他的《漫遊者和他的影子》(The Wanderer and His Shadow)正是他在走路中寫出來。還有其他很多思想家也有散步的習慣,如康德(Kant)、盧梭(Rousseau)、賈伯斯(Steve Jobs)、列寧(他說「你每天一定要抽出1~2小時散步」),這些皆為有名愛走的人。
誠然有不少人均以散步為其思考的媒介,據說亞理斯多德常帶著自己的學生,一邊走路,一邊教學,故人們稱他是「逍遙學派」(Peripatetic School)的鼻祖。另有據聞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後期,在他同一場論的進展非常緩慢,他表示之所以還待在那裡,便是為了有機會陪哥德爾(偉大的數學家Gödel)散步。此外物理學家費曼(Feynman),有時亦邀請他的研究生,與他一同漫步,原因是為了要討論些難解的課題。
與偉人散步固然是求之不得,只是跟父親漫步,實在為最自然不過的事。現在我的孩子已長大成人,但他們仍然很高興陪我散步,而且造物主也邀請我們與祂同行:「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聖經‧彌迦書》六章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