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願主帶領香港 平安走出陰霾

2019年7月   

今年六月的天氣非常不穩定,經常一連數天陰霾密佈,大清早的天色昏暗像黃昏,跟著太陽出來,隨之氣溫驟升,但濕氣非常重,這些日子正好像市民坐過山車般的心情。
政府硬推修訂逃犯條例的做法,引發起市民在6月9日,百萬人大遊行的和平示威。該晚十時本已和平散隊,可惜特首於遊行結束後的一小時,宣佈會繼續二讀修訂法案,於是在午夜時分,有少數青年人對警方進行衝擊行為,政府事後集中指責衝擊,卻完全未回應眾人藉以遊行,帶出拒絕接受逃犯修訂條例的訴求。緊接於6月12日,有大批市民及青年人包圍立法會,之後出現了警民衝突,警方施放多枚催淚彈,與發射橡膠子彈、布袋彈驅散群眾,雙方均有多人受傷。其後有愈來愈多專業人士、前政府官員,甚至部分建制派也公開反對條例,影響到本港股市、某些地產項目撻訂等,漸漸行政會議成員開始態度軟化,直至6月15日下午,特首終於宣布暫緩修例的立法程序,重新諮詢市民。
可是,特首的記者會未能平息眾人之怒火,使到在6月16日堅持上街的人,較6月9日的更多。遊行人士普遍要求政府徹底撤回條例;要求警方撤回把6月12日的騷動定義為暴亂,不再為此追究責任;更有人要求特首林鄭月娥立即下台。

教會教牧作和平之子

事情的急速發展,讓我們在擱筆之時,亦無法預測後果。然而在過程中,欣賞不少教牧帶領信徒參與遊行,以及唱聖詩整夜去祝福在場的所有人士,有些教牧更無懼身處警隊防線與示威者的中間,經歷了胡椒噴霧、布袋槍及催淚彈的滋味。他們實踐出作和平之子的教導,他們抱著平靜的心,同心地為目前的香港祈禱,這對周圍的群眾帶來一定的幫助和鼓勵。當中,不少教會開放給有需要的市民或保安人員歇息,基督教團體與教會分別在戶外及室內,不斷舉行祈禱會,甚至在現場會勸止意圖因衝動,想作進一步行動的青年人。他們與社會群眾一起走這段艱辛的路,多麼叫人鼓舞的場景啊!
另一方面,這場社會運動也衝擊著信徒群體:積極投入參與的信徒可能初嘗遊行、簽名運動的表達方式,一時間可能十分投入,以致很多信徒在群組裡發生爭論,各執一詞,產生了兩極化觀點,繼而傳遞未經證實或只側重一方的報導、言論或消息。例如一方堅持警方濫用暴力,傳遞著示威者被警察拳打至倒在地上的影像,另一方指出有青年人主動挑釁、引發爭端,則傳出滋事份子拋擲磚頭和鐵枝的影片。事實上,兩種情景都是真相,不過僅是少數人的行為,再者當時的現場那麼大,故我們無需以偏概全的,去審判青年人或是警察。
有時候這種實體的鬥爭,會蔓延到電子空間,比如有人在某群組或社交媒體中,分享其他或相反的主流意見時,會被成員「勸」閉嘴外,還有大家經常看到妖魔化對方、以粗言穢語表達、說威嚇的話等。《聖經》提醒我們,世上沒有絕對的義人,各人內心皆存有惡念;主耶穌刻意避開眾人的吹捧,與推舉祂作王,反而上山禱告,這是祂深知道和認識眾人,包括信徒及非信徒心裡的私念。「耶穌自己卻不信任他們,因為他認識所有的人,也用不著誰來證明人是怎樣的,因為他自己認識人的內心。」(《聖經•約翰福音》二章24-25節)

生氣卻不要犯罪

《聖經》也教導我們生氣卻不要犯罪、不積藏怨恨(不可含怒到日落)與不以暴易暴(收刀入鞘吧),只因惡行會帶來更多惡毒,而報復則令自己和他人帶來更大的殺傷力。對此,心理學家Robert Nay在處理憤怒方面頗有心得,他指出語言暴力(辱罵、粗暴的言語)、侮辱及具攻擊性的言語或行為、敵意、冷嘲熱諷、被動的侵略性、冷漠無情均源自怒氣。上述提及的各種行為,在社會運動,甚至本港的社會日常生活裡,可謂司空見慣,若果用短時間作情緒發洩,別人亦會理解的,不過這些行為成了一種習慣,就可能帶來惡果:甚至激起爭端、擴大仇恨。

止住怒氣5個步驟

Nay指出要止住怒氣不易,可包括以下的步驟:
1)敏感辨認出自己開始發怒的身體徵狀,如面紅、心跳加速等。
2)盡可能坐下、冷靜下來、深呼吸、放鬆,有需要時暫離現場。
3)避免非黑即白、別人要害我、將來一定沒有好結果等負面思想。
4)以謙和的心分享、表達己見,並用客觀事物去表述原委,盡可能聆聽別人的看法,探討更深入的瞭解。
5)理性分析、情緖表達、客觀事實全都重要,要平衡地處理。
今次的社會衝突,特首林鄭月娥可說是罪魁禍首。當6月9日有百萬人上街遊行,她應該臨崖勒馬,宣佈重新啟動修訂《逃犯條例》的諮詢,停止在立法會推動議案,這樣就不會有星期三的衝突,同時又能顯示出從善如流的政治美德,政府亦可取得市民的尊重。遺憾的是她竟然想快刀斬亂麻,強行急速通過法案外,她又發表了「母親論」,彷彿香港市民(包括律師公會與大律師公會)皆是小孩子,需要她這位「媽媽」來訓誡!
特首在6月15日的記者會上,只是強調修訂過程的溝通做得不足,宛若整個事件是基於社會人士對她的誤解;可惜這時暫緩修訂已是太少及太遲的回應,市民希望聽到的是她能以公僕身分致歉,並順應民意,撤回修訂和不再把星期三的衝突列為「暴動」。其實順應民情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胸襟廣闊的態度。「要彼此同心,不要心高氣傲,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可行,總要盡力和睦。」(《聖經•羅馬書》十三章16-18節)林鄭月娥既是基督的門徒,願她的決策能夠反映出《聖經》的真理。
但願上主帶領香港人,平安走過今天的種種風浪;信徒走進人群中,有主同行,為鹽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