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樂: (知.惜. 寶貝兒) 明白別人限制(上)

2019年6月  

◇翁余惠珠

上個月香港發生一宗校園暴力事件,兩名學生在課室內大打出手,其中一人被刺傷面部,需入院救治,那時我內心感到既震驚又難過。校園-本是藉著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一起交流學習、互勉互勵、共建人生的培育所;不過人際交往難免會有矛盾衝突,尤其彼此的差異越大,就更需要學習接納和包容。上一篇與大家分享每個人皆為獨特的,只是在他們匯聚時,怎樣營造互相欣賞及尊重的環境,而非排除異己的氛圍?
記得某次在功課輔導班的小息時間,學童A領頭起哄,呼籲其他同學一齊孤立學童B,即使學童B表明想跟他們玩,但學童A仍拒絕交往。由於此刻我身處現場,為免情況惡化,便立即介入紛爭。我將他們領到另一課室作個別查問,以了解當中的來龍去脈。
學童A稱學童B常常「流口水」,令他感到噁心,所以不跟他玩耍。
聽後我問學童A:「他是故意做出此行為,抑或是不能自制地流出來?」
A回應:「他是不能自制的。」
接著我向他提問:「你喜歡和這班同學玩嗎?」A回答:「喜歡!」
我反問說:「若果有另一位同學叫囂,拉攏各人不再同你玩耍,是因著你喜歡躲在枱下的行為(當他遇到不高興的事,卻躲在枱下),你的感受會如何呢?」
A隨即表示會非常傷心。
然後我問道:「你現在明白他的心情嗎?你願意對剛才的不禮貌行為跟他道歉?」
A說:「願意。」
我再次問他:「當你見到他「流口水」時,你會怎樣面對?」
A說:「我拿一張紙巾給他。」
於是我稱讚他的反省能力,以及幫助別人的行動,並邀請他回課室時,把它告訴同學們,讓大家知道如何彼此相愛、互相關懷。「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七章12節)
至於我怎樣與全體學生交代此事始末?就留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