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 (師心童心) 縈迴腦海的演詞

2019年5月
◇曹綺雯

剛參加了一個慈善拍賣晚會,該晚會是為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籌募研究經費。當晚不但有拍賣環節,而且請來太極樂隊主音歌手唱歌,又請來舞蹈團表演`,還有吉祥物愛心不倒翁游走全場,彷如一個綜藝晚會,十分精彩。
晚會結束了,離開熱鬧的會場,縈廻我腦海的竟是當中一位嘉賓的演詞。這位嘉賓是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陳浩然教授,他17年來孜孜不倦地研究如何治療小腦萎縮這罕有家族遺傳病。
他回顧這條漫長的看不到盡頭的科研路,他說十分感謝當年還是他女朋友的太太,當她知道他的研究經費緊絀便到處奔跑,為找尋哪裡有最便宜的棉花、最便宜的酵母、最便宜的粟米粉。因為陳教授用果蠅做研究,棉花是買來塞著盛載果蠅試管的瓶口, 酵母和粟米粉是製作果蠅食物的材料。當時我聽著覺得很搞笑,棉花、粟米粉值多少錢呀,犯著要花那麼多時間張羅?後靜心一想,連這小錢也要慳著用,可想而知當時的困境,就心裡一酸。啊,要長期征戰,不是一年兩年,可能是十年八載,甚或更長,那就只好「慳得一蚊得一蚊」。我好像看到陳教授一放學就趕著駕車到大角咀買棉花,到九龍城買酵母,到尖沙咀重慶大廈買粟米粉,然後又趕著回大學做研究,心中有點兒激動。
他憶述當年重慶大廈那印度店舖賣的粟米粉突然斷市,他要到別的地方買,嘩,價錢貴10倍!他實在很難支撐下去,幸好那小店後來回復供貨他才如釋重負。除了經濟,人手也是問題。他說沒有研究生願意選擇跟他做這項研究,當他游說他們同行時,內心也有一點掙扎,像是「推他們落鹹水海」。
一步一艱辛,值得研究的項目甚多,而小腦萎縮人數那麼少,數據不足難以達至研究成果,申請研究經費也難,為甚麼要為這少數中的少數窮畢生精力去研究呢?他真傻。
前陣子傳媒訪問過這位傻教授。他說:「小腦萎縮症現時還是不治之症,不幸遺傳了,下一代的病發年齡比上一代年輕,病情惡化的速度比上一代快,很可怕。『我可以選擇不研究,但病友沒得選擇不患這個病。』」這惻隱之心讓他甘願承担一切,十多年來忘掉世俗的價值觀,漠視旁人的嘲諷。
拍賣會後,我閉上眼睛,好像看到他和太太合力把重甸甸的粟米粉抬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