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家居: (理想家居) 共居co-living

2019年4月
◇劉志海

早前,安排學生參觀(美荷樓•生活館),其實是考量了一會,皆因大學課堂的節數有限,故能帶同學外訪的次數亦很少。
原本以為只需花半小時逛逛,便肯定足夠,反正這棟經過活化保育後的建築物,現已營運作一所青年旅舍,可讓公眾參觀的空間也不會太多。然而,它使我猜想到室內的設計,可能如一般精品酒店般,放點時尚精品,感覺文青的擺設,再網購一些仿藝術品、潮流裝飾來佈置,應沒甚麼學術欣賞價值。可是,我的想法錯了!
只因到訪後,才發現美荷樓的生活館,充滿著奇特與存留的意義。它不只是集體回憶,更是香港歷史有血有肉、有汗有淚的一個時代記憶,一代人同舟共濟、艱苦中互助的時刻,比「獅子山精神」、「家HK」口號來得實在。作為愛建築空間設計的我,考察其設計建築、當代風格固然是重點,而六層高的美荷樓,是七層式公共房屋的初型,由家舍、鄰里到社區的民生民情,藉著陳設及文案解說,令人活靈活現,值得大家去認識。
這段香港歷史,正好給年青一代,帶來保留歷史建築物的反思,它不單能夠有最真實的空間體驗,把當年的舊物陳設、舊照片、模型展覽,還可教育參觀者嘗試以同理心角度,感受下一個床位狹小空間之外,也要和無血緣關係的居民共居生活(Co-living),譬如共用浴室洗手間,走廊用作居民擺放灶頭、晾衣、公眾活動空間等。至於美荷樓的起源,乃自當年發生一場大火,政府為安置失去家園的災民,需在有限的時間及資源下興建出來,對於那時的人員而言,無疑是個大挑戰,因他們不單給市民一個居所,卻是一個家。
儘管美荷樓從今日的眼中來看,是多麼乏善可陳,甚至違反多項消防條例等,不過至少港英政府曾拯救災民,以致影響著往後的房屋政策,且大大提升住屋的環境質素。反觀今天的香港,仍存在土地和房屋問題,即使經濟不斷地高速發展,可惜樓價反高企,居住已成了港人生活的最大開支,令市民生活、財務壓力都籌算在一室一瓦,真讓人感到非常無奈……或許,希望在明天吧!
最後,這一課是我寄望各同學,不論室內設計與正向人生價值,皆能有所啟發,同時亦給活在「未來的室內設計師」知道,我們的行業不只有名店、豪宅設計。若善用天賦及專業,一定可以改善基層的家居生活,使他們也擁有一個安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