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有道: (理財又道) 你的消費能為你 迸發喜樂嗎?

2019年4月
◇林大駒

它能否使我怦然心動

最近在網上串流媒體Netflix熱播的真人實況節目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掀起了一輪整理家居的熱潮;很多觀眾受到節目的鼓勵,將家中舊物整理後捐到二手店。有媒體報導,美國很多的慈善商店收到的物品捐贈數量,在節目播出後有明顯激增。
節目中的整理顧問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提倡的「近藤麻理惠法」(KonMari Method)教導,我們在整理舊物時要問一個重要的問題:「它能使我怦然心動嗎?」(does it spark joy? )如果不能,就要感謝物品過往作出的貢獻,然後與它告別。一條簡單的問題,之所以能夠幫助人在不知如何取捨的時候作出抉擇,正是因為它抓到了人心裡的最核心價值所在-我們都希望花費得來的,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某種滿足。

買新貨品時同樣要問

「它能使我怦然心動嗎?」或「它能為我迸發出喜樂嗎?」這個問題不單只在我們要決定保留或丟掉舊物時適用,在我們要購買新貨品時同樣重要。例如:擁有最新款、最高型號的智能電話,比起低一個檔次、但較便宜的型號,能為你迸發出更多的喜樂嗎?那份喜樂可以維持多久?住更大的房子能否為你和你一家迸發出更大的喜樂?有些人住進大房子,讓自己家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接待親人,與朋友聚會聯誼,的確可以為自己及身邊的人帶來更多的喜樂和祝福;但有些人卻可能因為擁有更大的房子,而增加房貸負擔及家居水電開銷,反而令生活其他方面的喜樂減少。

消費抉擇背後的目的

有人說,我們一生所作的金錢抉擇出於情感多於理智,金錢只是一種用來換取心靈滿足的工具。對有些人來說,花錢在擁有物品或經驗能帶來滿足;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不花錢也是換取心靈滿足的方法,因為他們相信賬戶內的存款為他們帶來安全感。
金錢消費是我們幾乎每一天都要不斷做的決定,許多時候我們都變得習以為常,沒有仔細的思索,我們消費抉擇背後想要達到的目的。
若能在消費前先問自己,要購買的物品是否真的為自己帶來長久的喜樂?這可能會使個人理財變得更加輕鬆,亦無須日後聘請整理顧問協助清理家居。

(文章內容只供參考,請與閣下之理財顧問聯絡,以便針對閣下之個別情況作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