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委身服侍 人們的君王

2018年1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鄒景雄傳道、楊佩珊、黃熾明、唐泳欣、胡明慧、伍志婷、吳洛曦、陳錦壽、梁家如、周簡豔珍

從神學角度,看看《聖經》對貧窮的理解。Thomas D. Hanks指出,《舊約聖經》有20個與「欺壓」有關的詞彙,共出現555次。另外,《聖經》中有400多處提及關懷貧窮的經文,還有42處社會關懷的經文。對於《聖經》中提及有關接待,比起傳福音也要多。據Hanks的分析,貧窮與「欺壓」有關係密切。若奉主耶穌的名,對貧窮人的服事,亦包含福音的信息。今天香港社會的貧窮及弱勢社群,板間房、劏房、「N無」人士、露宿者、麥難民、新移民、公屋輪候平均要等5.5年……。他們皆是受「欺壓」的被罪者(sinned-against),我們是否願意去關心和服事他們呢?
《舊約聖經》述說安息年,讓田地休耕一年,是減低貧富懸殊的做法。路得拾穗的經歷,是提醒做生意的,不要賺盡利錢。《聖經》記載,有人需要聘請員工,當他看見閒散的人,便招聚他們去做工亦給予工錢,讓他們有錢開飯。所以貧窮不一定是物質方面,心靈的貧窮也需要關注。因此關顧弱勢社群,是幫助他們重建與人和上帝的關係,並非是物資上支援。
然而,耶穌降生於馬槽,出身在木匠家庭,自幼已深深體會到貧窮,與被歧視的滋味。長大後,祂帶領門徒做宣揚福音的工作,祂慨嘆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聖經•路加福音》九章58節)。耶穌的家本來就在天上,衪甘願紓尊降貴做地上的人,並站在弱勢社群當中,為他們發聲。祂在世時,連枕首及瓦遮頭也沒有的無家者和露宿者。
此外,一個被粗布覆蓋,捲曲身體側臥在公園長椅上的露宿者。只要行近觀看,就會發現那位露宿者,暴露在粗布外的雙腳上,有兩個清晰可見的大釘痕,這是加拿大基督徒雕塑家弟茂德.施馬爾茲(Timothy Schmalz)著名創作的「無家可歸的耶穌」青銅雕塑品,他稱雕像的用意是提醒人,永遠要留意弱勢社群。這讓筆者想起德蘭修女一句名言:「您有留意到躺在路邊的人嗎?可知道他是我們的兄弟。」。《聖經》記載,耶穌對門徒表示凡對病患者、勞苦者、無家可歸、弱勢社群…,所做的一切,就是做在祂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