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有為、無為的生活

2018年11月
◇姚錦燊

老子《道德經》26章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白話
重是輕的基礎。靜是動的主宰。所以說,君子整日上路,都離不開載重物的車輛。他雖享受繁華生活卻不沈溺。為什麼擁有萬輛戰車的君王,竟然輕率治理天下?輕率使人失去根本,躁動使人失去主宰。

解說
老子喜談自然界事物。本章乃從一個簡單物理現象,談到軍事、政治和人生。這是什麼物理現象?就是「重」物往下沉,「輕」物向上浮。
人都知道擺放東西時,重物在下,輕物在上,不然就會倒下。「重為輕根」,根即根本,輕物須倚靠重物的承托才能穩固。不過老子想說的,卻不在物質重量的道理,而在事情重要性。
重代表重要,輕則相反。那麼,什麼事情才最重要?實際上老子想說無為。但在演繹中,這裡又一再看到老子所喜用正言若非的靈活修詞手法,他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按這兩個排比的句子,重指重物,即沉重或笨重的東西,下文用了「輜重」作例子(輜重即滿載行李的運輸車,古時軍隊用來運送兵器、機械、糧食),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移動。因此在修詞上,最自然的修詞聯想應是力氣的用語。可是老子卻運用一個相反的修詞意象去對比重,這意象是「靜」!
同樣地,輕物本不需要運用力氣,但是老子卻用了「躁」的修詞意象。躁是疾而急的動作,本是消耗力氣的。說「靜為……君」,君是君主,即主宰者,躁要靠靜來主宰。以上就是「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一句話在修詞上的巧妙。
從這些簡單描述已可看出一個教訓:人的自我作為,很多都是枉費氣力的!所以王弼注解說:「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能夠驅動東西的力量來自非行動者;能夠制勝動作者的力量來自非動作者。這裡帶出不動勝於動,不行勝於行的無為思想。「靜」是無為的描述,無為即自由,「躁」則相反。
下文他運用了一個軍事上的例子:「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無為比如行軍的輜重,即運載軍器、軍糧的車輛。「輜重」是很重的物品,但卻是必需的物品,而且是最重要的物品。打仗有一句話,三軍未到,糧草先行,如果沒有輜重作支援三軍必敗。
另一個例子是政治的:「奈何萬乘之主而何以身輕天下?」「萬乘」即一萬輛戰車。「萬乘之主」代表有強大國力和軍力的君主。「身輕天下」指君主作出輕、浮、急、躁的決定,辜負了天下,不配為君主。
那麼真正無為的君主應該怎樣?「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要注意上下文,本來用重物來代表無為與自由,但是這句說出,無為之重才是真正的輕!「榮觀」指榮華宮殿,「燕處」即安居生活。但是老子用「超然」去形容身在安舒環境的生活,即心不在此,人在其中但心不陷溺,所以心境輕盈。最重的東西,反而是最輕的!

反思
基督徒怎樣看世界的物質生活:「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的,因為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或譯:「我們看得見的這個世界正在逝去。」用世物,即享用這世界的物質。
老子看見,物質會使人的失去生活的重心,輕重失衡而翻倒。基督徒看法相似但卻有分別,我們的重心不在有為與無為,而在一個永恆的價值——在世上遵從上帝的旨意!
「因為我們看得見的這個世界正在逝去」,無為和有為,始終都會逝去,無為之重要也只是短暫的重要,並不是永恆的重要。老子的有為、無為思想,只能環繞着今世轉動,遵行上帝旨意才是歸根於造物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