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 (傳媒春秋) 高錕生命的向度

2018年11月
◇老冠祥

有「光纖之父」美譽的高錕教授,於上月底辭世,執筆之時正是他舉殯之日。他的一生,至少有四個值得一提的生命向度,分別為「光纖之父」的向度、校長的向度、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向度,和丈夫的向度。
高錕教授發明了光纖,給傳播科技帶來革命,創造出免費大學,免費出版,人人可成為作家或KOL(網紅)。但如果不懂得使用電腦,便陷入「電腦時代」的「新文盲」,又或出現新聞迅間消逝,資訊過盛等負面問題。
此外,他曾任中文大學校長,在任內帶領大學提升為研究型學府,對香港的人才培養,與高等教育貢獻良多。
智力和學術高超的他,晚年卻變成認知障礙症患者(舊譯老人癡呆症)。筆者在修讀此課程時,收看高教授的短片,發現他中文已經忘記了,對話時只會說英文,甚至自己是誰也不清楚。因此高黃美芸夫人明白到此病,所帶來給患者及家屬的問題,於是他們利用諾貝爾獎的獎金,成立非牟利慈善機構-高錕慈善基金,造福這方面有需要的人,並教育大眾對此病的認識。
筆者後來才知道,一項調查發現認知障礙症發病率於65歲或以上為8%;70歲或以上約10%;80歲或以上有25%;85歲或以上則近三分之一。估計全港總患病人數達75,000人。預計至2039年,60歲或以上的香港病患者數目將增加到332,688人。
最後,他擁有一位深愛他的妻子,在他晚年患病時,得到悉心照顧,讓他能活到84歲才壽終正寢,這相比起香港男性平均壽命82歲還長命,足以鼓舞此病的照顧者,同時讓人看見何謂「真愛」。
在此,筆者向高錕教授作出最深切的致敬,以及衷心祝福高太未來的新生活,充滿恩典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