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攜手同行復康路•盼望大家齊慢步

2018年1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張美儀、黃熾明、楊佩珊、胡明慧、唐泳欣、黃玲玲、吳洛曦、伍志婷、梁家如、周簡豔珍

情緒既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亦能破壞彼此的關係。因此,每當患者和其家屬或照顧者,情緒發出某些深層需要時,實在真的需要支援。從前,政府只提供精神病患者住院服務及藥物治療;時至今日,社會已不斷改善與投入更多資源,讓患者的生活質素及心理健康,得到提升。

政府機構提供的支援
過去,醫院管理局的社區精神科服務,只由少數精神科社康護士提供。直到2009年推出「復康支援計劃」,為剛出院的精神病患者及其照顧者,提供支援和照顧,以協助他們早日康復及融入社會。此外,當局於2001年,推出「思覺失調」服務計劃,目的能及早辨識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讓其得到治療。計劃初期的服務對象,是15至25 歲人士。十年後,計劃擴闊至64歲,為這些病人在最關鍵的首三年,提供全面針對性及深入的跨專業支援。除了臨床服務,計劃亦舉辦公眾教育及宣傳,加強市民對精神健康的認識。
至於社會福利署在2001年,為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加強社區支援服務,包括社區精神健康協助計劃、日間社區康復服務、社區精神健康連網及社區精神健康照顧服務,以針對病人不同階段的社會康復需要。協助他們發展社交及職業技能,改善社會適應能力,並提升公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同時,該署亦設立家長/親屬資源中心,為其家屬或照顧者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服務。
另於2010 年10 月起,該署在全港各區開展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透過一站式及綜合服務模式,由單一非政府機構,為有需要的精神病康復者、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患者家屬或照顧者、當區的居民,提供由及早預防,至危機管理的一站式便捷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

有關非牟利機構支援
除此之外,社會上多間非牟利機構,亦有提供社區支援。儘管它們提供的服務及服務對象,有所不同;但大致上可歸立為四項,簡介如下:

1. 知識支援
舉辦有關資訊講座,同路人的交流分享會等,讓大眾認識情緒病方面的知識,進而瞭解和接納患者。

2. 情感支援
開設病友互助小組,幫助他們排解情緒,以防孤立自己;還鼓勵他們抱著樂觀的態度,勇敢去面對自己的問題。與此同時,當患者發生問題時,尤其在病情方面,便可及早處理。
不但如此,患者的家屬或照顧者也有相對的小組,除了教導他們如何照顧患者日常的生活,處理患者的情緒外。同樣讓他們的情緒得到抒發,並鼓勵他們善待自己,為自己保留一些空間,使他們更有力量去面對生活。

3. 專業服務
香港普遍的非牟利機構,均設有社工或輔導員,若患者和其家屬或照顧者需要心理學家、醫生等專業幫助,他們可提供有關資訊及轉介服務。另外,部分機構特設駐場心理學家或醫生,甚至擁有團隊,能直接提供服務。

4. 舉辦活動
定期舉辦興趣班,例如書法、太極、舞蹈等。有助患者維持與社會接觸,以及給其家屬或照顧者,身心得以放鬆。
香港社區支援資料:
有關資料不能盡錄,僅列明各大機構提供不同重點服務簡介,熱線電話號碼及服務時段。 市民可按不同需要尋求協助:


香港神託會─青年新領域熱線服務;熱線電話:26357709。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精神健康諮詢熱線;熱線電話:25354135。
影音使團─人生熱線;熱線電話:81008012。
利民會「即時通」精神健康
守護同行計劃;熱線電話:35122626。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24小時情緒
健康電話資訊系統;熱線電話:31884500。


生命誠可貴,推己及人,筆者祝願大家能享受生命的愛與被愛,活得更豐盛美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來源參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