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給心靈一片天空 讓精神沐浴陽光

2018年1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張美儀、黃熾明、楊佩珊、胡明慧、唐泳欣、黃玲玲、吳洛曦、伍志婷、梁家如、周簡豔珍

近年來,除了一號殺手癌症之外,情緒病已成為都市人的第二號殺手。其發病的年齡層面廣闊,由稚童至耆老皆有,可說是大都會的一個計時炸彈,因此人人自危,實在不容忽視。筆者曾經歷兩度抑鬱病發,想藉過來人身分,分享有關情緒病的來由及治療方法。
人生難免有高低起跌,情緒亦會隨之跌宕起伏,這是人之常情的反應。每當情緒低落時,也許是一瞬間的事,只要經過他人的調解和安慰,就能得以釋懷。如果情緒低落持續兩星期以上,並經常無緣無故的感到焦慮或者哭泣,在生理方面出現食慾不振、失眠心悸,便是抑鬱症的先兆。一般來說,抑鬱症的誘因,通常在遭逢重大的人生逆轉,如失婚、失業、喪偶、失去摯親……或來自學業和工作的沉重壓力。這時必須要提高警覺,不能掉以輕心。
另外,有些精神病學家指出,抑鬱症部分成因基於家族遺傳;有些精神病學專家說,是腦下垂的分泌異常。不過更大的可能性,則是當事人或許得不到他人的理解,甚至沒有適合的傾訴對象,繼而鑽了牛角尖,滿腦子充滿負面思想,無力感很重,提不起勁做任何事情,以至窩在家裡不想見人。患者感覺世界好像崩塌了一樣,彷如跌下萬丈深淵而無法自拔,嚴重者更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其實,抑鬱病患者需要聆聽者的關懷,並非教訓或者鞭韃。因為此病既是心理病,又是精神病,患者的心情如過山車般,敏感易受傷,可見同理心是很重要的。聆聽者需要切身處地為患者設想,那種孤單徬徨無助的感覺,給予他們支持及鼓勵才是最恰當。此外當傾訴者說出心底話時,思想可能會很負面,不過聆聽者只能以溫柔和耐心去安撫,獲得信任後才可慢慢勸勉。
筆者當年沒有求診,只因病情不算太深,所以能倚靠信仰的力量,平日多禱告、多靈修、多讀經,並將一切勞苦重擔交給主,減輕內心的苦惱。無論如何,要謹記天父永遠不會離棄我們,祂必會保守賜福。最後,我能跨越死蔭的幽谷,成功走出抑鬱,當然信仰的支撐佔了很大比重;與此同時,平常多運動,適量的社交生活是必須的,以保持開朗的心境,積極正面的思維。但情況變壞或病情嚴重的病友,千萬不要忌諱疾醫和害怕被標籤,應立即接受精神科醫生治療,畢竟身心的健康要緊。盼望此文,對受這疾病困擾的患者及其家屬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