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淺述中國的情感建構藍圖

2018年1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張美儀、黃熾明、楊佩珊、胡明慧、唐泳欣、黃玲玲、吳洛曦、伍志婷、梁家如、周簡豔珍

十幾年前講起情緒建構,都會想起帶動EQ潮流的高曼(Daniel Goleman)。其實EQ不是新事,只是把東方心理本質,用西方思維裝起來,由此看見西方的理性用事文化,有點山窮水盡了,就乞靈於古代中國。EQ講的是情緒管理和感同身受,而傳統中國講的心靈原動力,就正在於情感。

發展的框架和理路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個人發展的範疇,與現今的發展心理觀相合。
誠意和正心是「修身」的工夫,為要把「仁」外顯。「仁」雖屬個人的心理品質,但以「人二」構成,意味著個人心理,必須與別人產生互動才能建立。孟子具體地詮釋為仁、義、禮、智「四端」,其中心的「惻隱之心」是仁之端,從此以個人感覺去感通到他人。
家庭是個人感通能力體現的第一個人際場景,在此踏出人生的是第一步,這一步即構繫成中華民族的元素。首先是對感受最親近的人─父母、兄弟,釋出「孝」和「悌」。
往外一層擴展的範疇是友儕、學校、社群等。對類近家庭成員的人,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辦事時感到人家的託付,就要盡心盡力去做以釋出「忠」,做妥所託就達成「信」,體現了對人的重視和關懷。
身處「治國、平天下」的範疇之最大,人格就要更穩固深厚,心智要高遠,但所憑達成的都不離個人感通能力的擴充。關懷的是普世,杜甫的茅廬被秋風吹破,反而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范仲淹有貶謫之憂,卻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代理學更擴充到對宇宙萬物關懷的「民胞物與」情懷,也是現今的保育精神。其中所感的長闊高深,就是聖哲的襟懷。

中國人品質的建立
然而,堆萬仞之山即始於寸心之立。孔子重視詩教,他的教育藍圖自詩開始:「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因為「詩者,志之所之也(想展開的意念),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大序》)使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詩歌文體最宜於抒情,可見孔子的教育自情感引發(興)。然後個人「立」穩所憑的是「禮」:傳統上可詮釋為理和履。詩教與禮教配合,就把憑內心感動而出的以理性和常規約束,使不致濫情放蕩。二者之間又以含藝術成份的「樂」作調和,使感覺敏銳地延展,使行事過渡得暢順,使處事和人生藝術化地統整起來,否則光靠禮教駕馭情感會容易使行事僵化和破碎,甚至禮教被利用作「吃人」自肥。詩、禮、樂三教,可視為人文教化的「三位一體」。

古人對強者的定義
以情感培養出的品質是「強」的。《中庸》裡,孔子與學生曾經談及,他看北方的強者是「衽金革,死而不厭」的,南方的君子卻「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孔子所讚賞的很明顯:發於內心,委婉不慍地諷誦出來,卻比明刀明槍更能刺透心扉和感人。是的,「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香港具架構的執事團體,無論是區區NGO或偌大政府裡,其中行事有多少具這種品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