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社論) 沉浸虛擬世界‧迷離夢影人生

2018年1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張美儀、黃熾明、楊佩珊、胡明慧、唐泳欣、黃玲玲、吳洛曦、伍志婷、梁家如、周簡豔珍

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已造成世界各國的困擾。特別是年輕一代,不少人因沉迷電子遊戲,對現實世界失去了興趣,活在虛擬的幻境裡,永遠不想走出來。這群只與電腦打交道的「隱蔽青年(又稱為「繭居族 (Cocooning) 」;本文簡稱為「隱青」),已成為很多家庭的憂患。
美國趨勢預言家菲芙‧寶崗(Faith Popcorn),在她1992年的著作《爆米花報告(The Popcorn Report)》裡,首先提出「繭居族」是未來的隱憂。當時電子遊戲流行,個人電腦未艾方興,互聯網開始公開上路,尖端科技不斷突破,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運作方式;也為不願意面對現實的人,開闢了一片天地,讓他們足不出戶,也可樂在其中。從此,很多青年沉迷於虛擬世界,不事生產,不與任何人交往,成了飯來張口、茶來伸手,依賴父母養活的「啃老族」。
日本精神科醫生齋籐環,首先研究這個課題;據稱日本「隱蔽青年」近百萬。香港有多少「隱青」?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於2016年指出,根據2014年5月的調查,12至29歲青少年中,約有1%至3%為「隱青」,估計全港「隱青」人數約由1.6萬至4.8萬不等。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表示,「隱青」問題損害本港經濟發展,每年大約損失36億港元生產力。
其實很多「隱青」,都受過正常或高等教育,本可成為「社會支柱」的成員,但由於在成長過程中,或被父母過分寵愛,習慣我行我素、任性而為;或本身性格太內向;或在畢業求職時,受到歧視或挫折,而刻意避世、隱於斗室之中。由於「隱青」長期與現實社會脫節,晝夜顛倒地沉溺電子遊戲,很容易形成精神障礙。
他們既是「癮君子」,又是精神健康失調者,感情十分脆弱,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狂燥症或焦慮症;遇到少許外來的干預,情緒就產生強烈的波動。有些「隱青」因受到父母責備,而以死威脅;對他們來說,虛擬世界裡的人物,多是「打不死的英雄」,死了仍可復生,可憐部分弄假成真,喪失了性命。他們需要接受特殊的輔導,幫助他們走出虛擬世界,重過正常的生活。
基督教香港服務處,是香港首個關注「隱青」的機構,早在2003年,就已展開輔導試驗計劃,隨後將服務推至香港各區,至今已列為常規服務。另政府也有「隱蔽青年重返社區計劃」,幫助「隱青」接受職業培訓,重新投入生產線。家有「隱青」的父母,請盡早尋求幫助,以免家裡的「隱青」泥足深陷,釀成其他悲劇。
孩子年齡尚幼的家長,應防患未燃,從小帶領子女參加教會活動。因教會是愛心團體,孩子們可以在耶穌基督的愛中成長;並在愛的氛圍裡,建立純潔的社交生活和人際關係。他們在人生的路上,有追求《聖經》真理的伙伴同行,遇事就不至孤獨無援,用「隱蔽」來解決問題了。「《聖經》都是神(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