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道為超越者!

2018年10月
◇姚錦燊

老子《道德經》25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白話
有一個渾然為一的東西,在天地之前已經有了。這東西靜寂而無聲、空洞而無邊、不靠外在的力量、不隨萬物而變遷。它周遍運行而不倦,正是萬物的本源!
我不知道怎樣稱呼它,叫它做道吧!
要勉強形容它,叫它做大吧!
說它大,因運行無邊;說它無邊,因伸展遙遠;說它遙遠,因又再返回本源!
所以說,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這四樣東西,人是其中之一。
人的法則乃從地來。地的法則乃從天來。天的法則乃從道來。道的法則就是自己!

解說
本章對道作出三個層次的描述,十分重要。分述如下:

一、道的外觀
開頭的「混成」、「寂兮」、「寥兮」,無非要說道玄妙難測,看不見、聽不見、摸不到,世人也不能憑自己去認知。下面說的「吾不知」、「大」、「逝」、「遠」、「反」,再把道的廣大無邊襯托出來,極盡言語之能事。但是值得注意,本章只從外觀和作為描述道,從來沒有直接解說道的本身是什麼,呼應第1章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二、道的作為
「獨立」是說道超越宇宙,「周行」是說道包羅宇宙。因為道有超越和包羅這兩個條件,所以「不改」,即不依外力運作;也「不殆」,即循環不息也不怠倦。道一直托管着宇宙萬物的生存,「為天下母」就是道的最偉大作為。
老子用「母」比喻道(而不用自然界的樹榦與枝葉),心中假設了有一個對應者是「子」。母子雖然密切,仍是分離的個體,這比喻也間接說了,道對於人是超越和外在的,道性不是人性的一部分。
說道「大」,天、地、人也大,並不是說天、地、人廣大無邊,而是表示天、地、人有分參與無邊的道性,因為古代人都追求天、地、人的合一。

三、道對宇宙和人的關係
這第三點才是老子最關心的事。天地即宇宙,「先天地生」這句話,精凖點出道的超越性:道在宇宙之前已有了,所以道不是宇宙的一部分。道在宇宙之上,超越宇宙的一切存有。宇宙萬物在道之下,「人在其一焉」,人屬萬物之一種也在道之下。
章首用「有物」來形容道,並不是把道看為物質,而是把道和物質的天地建立起一種相對應的關係,把道「對象化」起來。道對「天地」此物像是另一個「物」,說明二者不是同一個東西。由此,道與人(代表天地之靈)可建立一種「你—我」的關係。
這關係可用「法」來說明。法,是效法,也是順從,所以21章說:「惟道是從。」世人應作向上攀升的努力效法,頂點乃在道:
人——>地——>天——>道(法自然)。
但是本章對道的直接描述,勉強只可找到這句話:「道法自然。」自然即本來如此。即是說,道從來不效法其他標準,標準就在自己,道為至大!這話說明了:只有「法自然」之道才是超越的,天地和世人都不是超越的,但是與道可以互相對應。
可是世人對道的追尋,往往就在這裡出現拐點:把宇宙之道的超越性,看作世人的內在心性。當人這個拐點上偏離,其實便把道法自然看成了人法自然或人法自己,把道性看成了人性。
例如二百年後的孟子雖有很大學問,但他對人性也曾存着同樣的過度樂觀:「凡有四端(四種萌芽的人性)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足以保四海。」意即世人只要能夠充量發揮自己的心性,天下便都太平了。怎能如此呢?人與道不同,只有道才是超越的。

反思
老子提出有一個「法自然」之道。在基督聖教,也有一位超越天地人間的自有者上帝。約於公元前1400年,當上帝必須向世人宣示一個名字時,他就說:「我是,就是我是。」含義是:我在,一切在我。上帝的法則全在自己,人的法則乃在上帝,所以世人追尋心性開展的歸宿應該在道,也就是在上帝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