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向誰謙卑?

2018年9月
◇姚錦燊

老子《道德經》24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白話
提起腳跟站得高,但卻站不久。闊步而行走得快,但卻走不遠。局限於一己之見,無法看得分明。自以為是,將判不清是非。自誇自讚,就沒有功勞。自驕自滿,就不能領導。以上這些做法若用道來衡量,只像剩餘的飯食和不該有的行為,令人生厭,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的。

解說
本章和22章的主題相近:說人要返回自然狀態,即合乎道,否則無益。開頭六句話,形容六種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不順乎自然的狀態,有個共通之處,就是人的自我會膨脹。
「企者不立」的企,即提起腳跟站着,這不是自然姿勢,所以不能長久。「跨者不行」的跨,即闊步而行,走得快但很快疲倦。這些在生理上的不自然動作都是依靠強力完成。但是人為什麼喜歡使用強力?是因為有自我的慾望想要完成,但卻常會欲速則不達。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四句話,描述一些不自然的心理,在22章也有相似講法。世人常用不適當的眼光看自己,抬舉自己,生活便出現問題。
「自見」即自我標榜;「自是」即自以為是;「自伐」即自讚自誇;「自矜」即自我為尊。結果會使人變得:「不明」,即不能明白;「不彰」,即不知真相;「無功」,即沒有功勞;「不長」,即無法領導。
下面說:「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自我膨脹的人覺得了不起,但是旁人看作「餘食、贅行」,即剩餘的食物和多此一舉的作為。「物或惡之」,指這些行為或會招人生厭。「故有道者不處」,即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
在此老子帶出了一個人與宇宙的三重關係:道——世界——人。
道是萬有的始源——世界是人的處所——人的生活要合乎道。
合乎道就是不標榜自己,用一個字說:謙。按着道的標準,給予自己合適的評價。不謙反會弄巧反拙。
《易·謙卦》說:「謙。亨,君子有終。」意即:謙卦;主通達,君子有好結果。但是,為什麼謙能帶來好結果?《彖》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意即,無論是天時、地利、人和、鬼神,都會對自大之人製造不利因素,對謙卑之人製造有利因素!

反思
但是謙卑像孝慈,總須有個對象。人要向誰謙卑?人又為何要謙卑?老子未有細談,因為老子之道是一個人不可知之道,1章說:「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基督之道,卻為我們重塑人與宇宙的這個三重關係,由
道——世界——人,轉為:
上帝——世界——人。
上帝是世界的創造主——世界是上帝向人施恩的處所——人要討上帝喜悅。
原來上帝來到了世界,達成以下效果:「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只有在父懷中那獨一的兒子(他是上帝),把上帝表明出來」;「他(耶穌基督)本有上帝的形象,與上帝同等,卻不認為這同等要抓住不放;反而倒空自己,取了奴僕(奴隸)的形象,成為人的模樣……自甘卑微,順服至死——甚至死在十字架上!」
基督降世救贖世人,就是上帝向世人所表達最高德性的行動:謙卑!
上帝向世人謙卑,所以世人要謙卑!
世人要向誰謙卑?先向上帝,次向世人:「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所以人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