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 (傳媒春秋) 當機械人寫稿時

2018年9月
◇老冠祥

隨著IT科技的發展,當有一天,《號角月報》的出版,由撰稿到編輯,都可能全部由機械人代勞。
2017年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機器人記者在25秒後寫出540字地震消息稿,還配發4張圖片。
AI記者始於2009年,第一篇機器稿件出現在美國的職業棒球大聯盟季後賽後。現時,美聯社使用的AI系統,可以在上市公司公佈業績後,僅用0.3秒就可以發佈一篇盈利報導。根據實際比較,撰寫出來的文章差錯率,甚至比資深記者還要低。
在日本的一項小說競賽中,評獎委員會收到1,450份參賽作品,當中有11份至少部分是由AI編寫的。
AI記者也殺入中國市場,騰訊於2015年8月率先推出了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 ,2017年初,《南方都市報》的 「小南」機器人寫出的稿件,令自身媒體人無法分辨機器寫稿痕跡。
研究AI的專家李瑞峰稱,「機器人是透過一個通用的範本,去做一些事情,如寫出簡單的新聞或文稿,它不可能有思想性。」「香港文化產業聯合網會」網站一篇文章稱:機器人從事實核查到賣廣告都可以做到。「星州網」一篇文章稱: AI…要創作…暢銷小說,可能仍要等30年。
有人預估2022年時,報社記者數量將減少13%。BBC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的資料體系,分析未來職業的「被淘汰概率」,記者被取代概率是8.4%;攝影師被取代概是50.3%。
我們不要過份崇拜AI的發展,反而應對科技發展提高警愓。一旦人類對科技失控時,便彷如第二座「巴別塔」。AI取代記者並不要緊,只是我們必須嚴防AI威脅到信仰,如編寫新經文,在一些人心中取代上帝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