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天地的言語!

2018年8月
◇姚錦燊

老子《道德經》23章原文:希言,自然。故飃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白話
少說話乃合乎自然。且看,大自然的狂風刮不足一個早上,暴雨也下不足一個整天,是誰造成這些現象?是天地。既然連天地也不能叫狂風暴雨下個不停,何況人呢?所以求道要知道:求道者是與道認同,求德者是與德認同,求失德者是與失德認同。與道認同的人,道也願意得到他;與德認同的人,德也願意得到他;與失德認同的人,就會得到失德的後果。誠信不足的人,別人也不會信任他!

解說
本章所取題材是風雨等一些自然現象,但是主題是修道和修德。先要解釋幾個概念:
一、自然與天地:基本同義,但有兩重含義:一指大自然的物理現象,如狂風和暴雨,如說「天地」有各種天文現象。二指這些天文現象的法則,風雨不會不停,大部分時間會天朗氣清,這個大現象稱為「自然」,或稱生態的平衡。
二、常態與時態:按短暫時態看,會有刮風和下雨。但按大自然常態看,風雨不會永遠不停。
三、不言與希言:「言」代表主見和作為。見2章,天地本應「無為」和「不言」,《論語·陽貨》說:「天何言哉!」《莊子·知北遊》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是天地有常態和時態的不同情況,人間生活也不能完全無作為、不言語,但是人的言語和所為宜少不宜多,所以說:「希言,自然。」
要知道老子的讀者是統治階層,如果不停頒布政令,稱為「言」,對百姓就像飄風和驟雨,只會擾民害俗。政令愈少愈好,且要合時。
「故從事於道者……」,是勉勵治國者要依道而行。「從事」即依從,59章說:「事天」,即依從上天。這種依從可分為三個層次:依從道、依從德和依從失。
「道」是本書關鍵詞,萬物由道而來。但是道的性格有兩面,一是超越性,二是內存性。在超越一面,作為宇宙本源之道,它的存在乃由於自己,世人無從解釋道之來源。但在內存的一面,萬物都從道而獲得稟賦,稱為「德」,意思同得。
老子說修道,也說修德,二者是一事之兩面。但是因為道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所以他較多談道有76次,較少說德只有43次,若說修德也多與修道相連並論,即要順從稟賦。如21章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失」是什麼意思?就是失道和失德,二者皆失,什麼德性也不具備。對一個統治者來說,結果將會是倒行逆施,失信於民,「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反思
天地悠悠而不言。老子從天地之無言,看到聖人治世要少作為、少言語、少政令,因為人的作為極其有限,多有私心,並不長久。
相比之下,古希伯來民仰觀天地卻有另一番領悟:「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無言無語……他的言語傳到地極!」
天地無言,乃是無言之言,無言卻在歌頌上主之奇妙與偉大,叫人更加熱切親近上主,全心全力為上主生活和工作!這種人與天地的關係,不是更加親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