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 (江山如話) 生存的意義

2018年8月
◇李碧如

早前從圖書館借來科普作家李偉才的《天天天晴》,那並非他慣寫的科普小說,而是悼念自殺身亡女兒的五十封信。
作者以書信形式跟逝去女兒談心,看來幾近一字一淚。對十九歲如花少艾剛考上中大物理系的女兒,為何無端跳樓,他無法找到合理解釋。在父母眼中,乖巧懂事,理性聰慧,女兒的人生近乎「完美」,橫看豎看都不可能自殺。
連死因裁判官都無法確定自殺原因,作者認為,那只能是個永遠解不開的謎。不過,其中一封信記錄了女兒十五歲時在網絡上寫的文字,或許能找到蛛絲馬跡。
作者女兒在其中多番談論自己不想活,更仔細考慮比較那種死法最好:跳樓、服藥、燒炭……是很認真的討論,而一切只因為她找不到生存的意義。距離她後來真正自殺不過相差四年,很有可能,這四年苦讀直至考大學期間,她仍然未找到生存意義,最後就把思考付諸行動。
如果作者夫婦能早一點看到這些網絡言論,或者,他們就可以更了解,看來快樂自信的女兒,原來內心有如此巨大的困惑。其實,作者在女兒升讀中二時,也曾發現她有「不知做人是為了什麼」的困擾,只是,他以為一番分析已經成功解決女兒問題,卻不知道原來她只是把問題埋在心底。
人生意義,確是千古難題。人從出生就步向死亡,為何生存?為何奮鬥?看來毫無意義。少年時代也曾迷惘,直到尋得信仰,從信仰中思考人生,才終於解開心結。可惜作者再三強調只相信儒家和科學,對宗教信仰始終抗拒,結果無法把這份最重要禮物送給女兒。尋得信仰,與主相遇,人才會明白,能夠在悠悠天地間存活,便是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