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社論) 「死腦筋」產生「填鴨式」

2018年8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教牧)辜創霖;(老師)黃熾明、董嘉雯、黃美珊;陳振宇、蘇美玲、橋樑、梁家如、周簡艷珍

「填鴨式」教育不是香港獨有,而是流傳已久的華人教育方式。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螢窗雪案、博學強記;飽讀詩書、金榜提名,才算出人頭地。因此,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填鴨式」教育,不獨香港、台灣、中國如是,連遠在南洋的星加坡,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國,在教育的範疇上,都是以「填鴨」為主的。很多中國的孩子,就算到了西方國家,在學校接受自由教育,但在家中仍被父母「填鴨」。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是被「老一輩」思想所左右的;大部分華人父母,早已被傳統觀念洗腦,認為「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學,不知理。」孩子必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方可望成材。又為了「贏在起跑線」,孩子才三、四歲,就要送他們去學習各種知識、藝術;讓孩子申請入幼稚園時,能交出成績亮麗的履歷表。香港這種情形,也真是變態!
家長們這樣做,是因為香港社會競爭激烈,從小栽培孩子,以祈將來有個好前途。可惜家長們一心為孩子好,誰知卻中了自己思想的圈套,不自覺地「跟風」,在孩子的教育上,總之人有我有、人做我做,但這卻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上帝創造每一個人,各有特點、各具天賦;如不細心觀察,了解孩子的興趣,找出他們的專長,加以悉心培養,就可能抹殺了孩子的天才,把他們變成庸才。
因此,要栽培孩子,不是一窩蜂地,迫他們學不喜歡的東西,而是發掘出他們的天賦和興趣,讓他們快快樂樂地學習,盡情發展所長。這樣,孩子更容易成為傑出的專才,父母也活得更寬心。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糾正一些觀念,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長大成人要做文職,才是「正常」的出路。一旦孩子讀書不成,要從事非文職又非「師」級的職業,就認為孩子不成材。其實勞動是光榮的,而且「行行出狀元」,做文做武都應該受到尊重。
荷蘭有一位華裔青年,從小到大的志向,就是要做個出色的廚師。中學畢業之後,他不理父母反對,進入廚藝大學西餐系,四年後以優良成績畢業,在一個大酒店找到工作,待遇優厚;參加廚藝比賽,更多次獲獎。然而,他那作為知識分子的父母,卻認為兒子做了廚師,而不是律師、醫師、會計師、工程師……認為兒子「沒出息」,令自己「無面見人」。
直到2008年,北京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位青年被荷蘭政府揀選,差派前往北京奧運會,為吃不慣中餐的運動選手,烹飪西式佳餚美味。很多人都羨慕他的機遇,親朋戚友對他大為讚賞!他父母的「死腦筋」,總算是活過來,開始為兒子的成就感到驕傲!
可見,如父母思想不開通,以為非要做文職才夠體面,就會把不愛讀書,但卻身懷異稟的孩子,白白地「浪費」了。身在香港,在教育制度不完全,且又時時變動,不是變得更好,而是變得令人無所適從的情形下,父母的確會感到無奈!但請緊記,孩子是自己的,要把栽培孩子的主權,握在自己的手裡。因為,只有父母懂得因才施教,孩子的童年,才不會被「填鴨式」教育扼殺,更會「學得快樂、記得深刻」,前途「勝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