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時代的挑戰與人民的福祉

2018年6月

今年的天氣很奇怪,三、四月乾爽而涼快的時間不少,到五月中才開始真正熱起來,但是一下子就30多度,像是炎夏似的。
這一陣子香港所發生的事,離不開「鬧哄哄」的。有立法會議員因搶了行政助理的手機,被斥責行為不檢,甚至可能被DQ。建制派議員紛紛斥責這議員,並不希奇,叫人惋惜的是,連民主派也不斷有人出來,毫不留情地責罵黨友。當然這位年青議員的行為確是不當,但需否有這麼多人嚴厲斥責,甚至作出迫切追究呢?另一邊廂,建制派議員何君堯,在立法會內拍照和做鬼面,同樣惹來議員和民間的不少責罵,認為他蔑視立法會的莊嚴。
民主政治實在是一個複雜的遊戲,當各人均着意爭取,在眾目睽睽下,更應小心自己的行為,盡量以禮待人,以示對別人和自己的尊重。當別人有錯失時,也不應對人落井下石;當這情況出現,要有人走出來說句公道話,絶對是不易,要團結眾人就更難了。

一地兩檢方案
立法會另一大新聞,就是一地兩檢方案。在初步立法過程帶來的爭拗,有些人指出葉劉淑儀議員強詞奪理,封殺民主黨的反對,像是重新其支持23條立法的精神;有人認為民主議員是浪費時間,在一些已成定局的事情上。作為市民,因經常收到政府有關一地兩檢的宣傳,容易以為此條例經已一早通過,所以當有關辯論出現亦無甚興趣,對於所謂割地讓權,似乎未能在大眾市民中引起更多共鳴。也許很多港人已默然接受西環治港的現實,泛民如何面對這種被動心態,將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檢討中小學課程
關於檢討中小學課程的討論,有意見提出改變教科書對歷史某些寫法,特別是一些辭之爭(中國有沒有放棄過香港的主權?),這明顯是教育局有部分官員在庸人自擾。至於是否把通識科的評估,改成合格或不合格,不需要把它像其他科目一樣,設為需要定期評估,其實是需要我們關心。還記得當日教育署要推行通識科的時候,已經有不少專業人士廣泛的討論,最後設計了,並通過現時的課程。現在提議改動,雖然可能會廣受學生歡迎,但可能對學校和老師們做成混亂,包括任教通識科的老師,他們過去的訓練是否仍是重要。在改變之前宜有廣泛的討論,及全面參考專業的意見,因為這課程的建立,實在得來不易,亦切合青少年人,躋身於香港這國際都會的學習需要,所以太急於改變,對下一代的教育,或帶來更重大的影響。

北韓局勢
放眼國際,我們更感到驚訝,首先是南北韓首腦的歷史性會議,而美國與北韓領袖,亦舉行見面和討論。誰想到北韓對其他國家的態度,會有急劇轉變,雖然我們不知道,金正恩的葫蘆裡賣甚麼藥,但至少證實政治舞台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更令人感到詫異的是,馬來西亞長期的執政黨,竟然在大選中落敗,改由一位90多歲的前總統,帶領反對黨重新執政,而且將盡快釋放「異見分子」Anwar,似乎馬來西亞的人民,對此選舉結果普遍表示歡迎,因現屆政府被揭發,嚴重的貪污舞弊。
馬來西亞的故事,也許可以讓香港泛民的一點鼓勵:政代的更替不是朝夕可成就,但一個政權妄顧人民的利益,無論表面看來多穩固,都有被取諦的一日。在野的政客,不需要每事與政府爭拗,反而要致力教育市民的公民責任,和對政府應有的期望。

朝代的更替
近期國際間,這些出人意表的改變,提醒我們沒有一個朝代是永存的:想到上帝昔日如何警告挪亞,或者某些君王,其皇朝衰敗即將來臨,例如聖經記載但以理,對迦勒底王伯沙撒預言,其皇朝正於今晚崩潰,果然當晚波斯帝國,取代迦勒底的地位。
最近有機會拜讀神學家Moltmann的希望神學,及有關的講論,他指出市民有機會參與社會事務(participative society),及政府關心人民的基本福祉(humanistic caring for the people)極為重要。可幸香港到今天,仍享有言論自由,而政府常有諮詢文件,讓市民可以參與,各抒己見;期盼在社會不斷改變中,政府重視人民的福祉、專業意見的參與,以保持社會的穩定。同時讓我們為大眾的事情經常代禱,以及好好善用,每次參與社會事務,表達對社會的意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