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語文‧師說

2018年6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鄧玉蘭、賴子通、賴秋玲、趙秀華、伍志婷、周簡艷珍

林家樑老師

應屆DSE(中學文憑試)結束,林家樑老師上月仍忙於批改中文科的公開試卷。他與一般中文老師無異,是會考年代的考生,後成為新舊兩考制下的老師。在考制的更迭下,他體會考生要在讀、寫、聽、說四方面取得優越成績,殊非易事。

「死亡之卷」‧考制更迭
DSE取代了中學會考,自此中文科難度提昇。考卷由兩份增至四份,學生需兼顧更多卷別的要求,無疑百上加斤。日常課堂老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文,但考生應試時,又有機會接觸一些從未見過的文章,對此普遍考生感到茫然卻步,加上文言理解,又是時下考生的一大障礙,莫怪中文科卷一閱讀,被一般考生稱為「死亡之卷」。
今年範文《回歸》,對時下學生是否不利?林老師解釋:「昔日會考只有卷一作文和卷二閱讀,卷二閱讀圍繞26篇範文內容(包括白話文和文言文),學生可以透過背誦標準答案,取得理想成績。反觀,DSE考制要求考生具備更全面的語文能力,包括:閱讀理解、寫作技巧、聆聽綜合和口語溝通。今年DSE卷一閱讀所謂範文《回歸》,只是部分考核模式重返舊制,與會考卷二的考核模式尚有差別。縱使甲部有12篇文言範文,作為指定閱讀篇章,考生仍需兼顧乙部的閱讀能力問題,同樣要接觸一些從未接觸過的白話文和文言作品,考生仍感畏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宜積學儲寶,透過研讀範文,加強個人的閱讀能力和表達技巧,而非盲目背誦標準答案,未能懂得舉一反三,相信這亦非考評局的原意。」

普教中是阻力或助力?
有關以普通話教學,林老師說:「語文本身存在「語言」和『文字』兩種概念,前者是說與聽;後者是讀與寫。教學所採用的語言,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吸收能力。以中國詩、詞等韻文為例,始終用粵語誦讀比普通話更為合適。唐、宋時期中原人士,多以中古音作溝通,相對普通話來說,中古音比較貼近擁有九個聲調的粵音,要體會詩、詞箇中的押韻、平仄等音律問題,在唐宋詩詞教學上,無疑使用粵語比採用普通話更勝一籌。再者,香港絕大部分學生熟諳粵語,擔心採用普通話教學,對學生會是適得其反,事倍功半。」
至於比較港陸兩生,在中文科學習態度的差異,林老師坦言:「或許這不能一概而論;但坦白說,普遍內地學生比一般本地學生更具備學習動機,而且語文基礎較穩固。傳統本地學生的文句,偶有出現歐化語病,甚至摻雜口語,習以為常,誤用經典,學生需要急起直追之餘,語文老師亦責無旁貸。」

成績不達預期,學生養份不足
DSE考制期望能夠訓練考生的批判思維,從傳統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反思當下生活。林老師認為學習語文,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積月累。由於容易受到周邊環境影響,因此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多為自己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他補充:「我們日常在家中看甚麼、讀甚麼、寫甚麼其實都可以選擇。從前我們擔心學生在生活上吸取的養份不足;現在是資訊爆炸的世代,我們倒是擔心學生生活上吸取的養份不良。所以我們要的不是你懂得取捨,及得到指引,而是將學習語文融入生活之中,才是關鍵所在。中文是一門生命之學,我們該當持之以恆去學習、體會、細味和感受,並非為考試而服務。」
「養份重要,毅力更重要,一曝十寒的盆栽,終難開花結果。」是林老師的勸說。

受訪者: 林家樑 (中文大學中文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