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從《聖經》譯本看語言的變更

2018年6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鄧玉蘭、賴子通、賴秋玲、趙秀華、伍志婷、周簡艷珍

語言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時代背景。出版物能反映不同時代的語言特色,也會受到當代的時代背景影響致使語言表達有所不同。

暢銷經典•文學佳作
以歷史上最暢銷的典籍《聖經》為例,《聖經》是神所默示的,只要仔細關讀全書的內容,不難發現無論在遣詞、用字上,及其善用不同的文學體裁,都堪稱是出色的文學作品。從閱讀不同年代的《聖經》譯本,便能見證譯文的語言不斷推陳出新。
最早在中國翻譯的中文譯本《神天聖書》是由英國倫敦傳道會來華的宣教士馬禮遜翻譯的,於1823年在馬來西亞出版。1890年的宣教大會上,訂定了「聖經唯一,譯本則三」的原則,即以文言文、半文言半白話及官話三種文體翻譯《聖經》。1919年面世的《和合本》備受華人基督徒重視,因它是中國首個白話文譯本,推出時正值白話文運動,與文言文《聖經》相比,相對淺白,在當時很多人都是文盲的時代背景下,直白的語言譯本很自然受到普羅大眾的歡迎,如今《和合本》更成為了經典的譯本。

時代所需•催生新的譯本
歷年華文《聖經》譯本如雨後春筍先後面世,語言發展及改變是中文譯本及修訂版本相繼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著中國內地、香港與台灣接觸越見頻繁,加上網絡科技的便捷,所使用的語言互為影響,詞彙和文句的表達方式也不斷演變,為適應時代所需,新的譯本能反映當代的語言文法與以往不同之處。歷年的譯本如《呂振中譯本》、《現代中文譯本》、《當代聖經》、《聖經新譯本》、《和合本修訂版》、《環球聖經譯本》、《新普及譯本》等。不同譯本有不同的翻譯原則,有些側重原文,也有些側重易解,不同譯本有其優點,也有其限制。另外,還有一些是修訂版本,如於1988年出版的《新標點和合本》,除採用一般通用的標點符號外,也使用更適合的人名和通用的地名。新舊約全書於2010年出版的《和合本修訂版》修訂原則是忠於原文,盡量少改,同時要符合今天中文的用法。事實上,不同的譯本可互補不足,而多參考不同的譯本,能幫助基督徒更明白神的話。
由早期的文言文譯本,到白話文,以及到後來通俗的譯本,譯本的一些用字或語言習慣雖隨時代有所變更,但不變的是上帝的話,不同時代的譯本只是將上帝的話,以最適切的方式呈獻給所處時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