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為民生而努力不懈

2018年4月
作者團隊:雷競業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梁永善牧師 基督教銘恩堂創堂牧師, 梁林天慧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講師
顧問團隊:許朝英先生 宣道出版社榮譽社長, 李炳光牧師 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有限公司牧養總監

財政預算已經「出爐」一段時間,社會上似乎對該預算,批評多於讚賞。很多市民寧願政府派錢,直接地讓市民受惠,也不願意見到政府作出這些「不到位」的措施。

回應社會需要

從某個角度看,政府似乎是非常重視回應近期發生的虐兒事件,打算大量增加學校社工,尤其是小學及幼稚園的服務。此舉反映了政府快速兼敏鋭地回應社會及家庭的需要,看似是好事。
財政司司長在記者會上提到2018至19年的社會福利經常開支為798億元,較去年增加140億元,增幅達21.3%,佔整體政府經常開支的19.6%。在整體數字中,政府提出具體方法去改善長者的福利服務,例如增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提升基層照顧員工的薪酬等,還強化康復服務與學前兒童、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之服務。政府希望做到及早預防虐兒和及早辨識的目標,計劃在幼稚園、幼兒院中加強兒童與家庭的支援服務,即增設學校社工,達到一校一社工的理念。
此外,還有撥款增設援助離婚家庭的資源中心,改善低收入在職家庭的申請津助之措施……以上各種措施都似乎清晰地體現政府的實際決心,強化現有的利民機制,付諸實行。

措施零碎欠創新

如果從比較批判態度去看這份財政預算案可以想到以下幾點:
1) 這些設施或者改善的措施,比較傾向零碎。至於措施大部分只建基於現有服務,現時的措施是否已有實效,似乎還未檢討。如增加長者及康復者宿位能否解決宿位嚴重不足的長期問題?或者長期惹人垢病的一筆過撥款是否有需要作清晰檢討?這樣能讓社福界的整體士氣有望改善?
2) 市民要求派錢的原因,會否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呢?還有如何紓緩樓價多年拋離市民的供樓能力?政府有否措施去面對這根本的困難,也許考慮的措施包括藉稅收清楚反映財富再分配、又或者將既有的巨額盈餘投放於設立全民退保制度,令市民未來的生活更有保障?
以上提到這些比較創新及有相當民意基礎的措施,在預算案中竟隻字不提,使到市民很難感受到政府的創新意念,或對利民的新措施抱有一線曙光!
看到政府這次的財政預算案只是配合其既定政策和施政方針,譬如「推行家居安老」而不傾力去提供安老宿位,長者也被鼓勵考慮遷入大陸(福建)生活仍可領取津貼。除此之外,政府鼓勵市民參與自願醫保計劃,以獲取退稅。同時推出安老按揭和年金計劃,為中產人士退休作更多的可行安排,以安定民心。這些行政措施頗有效率地推出,唯檢討現存制度的效用,和正視市民最關注的問題可能對改善民生更為重要。

立法會補選

除了預算案,上月香港的另一宗大事則是立法會的補選。泛民在這次選舉中失去兩席,將來在立法會的路將會舉步維艱;特別是姚松炎的意外落敗,更是對泛民自信的沖擊。事後不少人提出姚氏落敗的原因:民主派過份相信一般市民對政府取消六位立法會議員的憤慨、姚氏缺乏九龍西社區工作的背景、泛民在社區中親民活動不足、市民對拉布行動的不滿等。總括來說,單是打出民主的口號,吸引力是有限的,市民對政府某些做法不滿,也不會代表他們會自動支持泛民。
泛民如何能重奪人心?我們相信大部分的香港市民是實務的,他們想支持一些能帶來實際生活改善的議員。民主是好事,但意念不能取代生活需要,泛民可否仿效一些外國的反對派,成立類似影子內閣的智囊團,對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等重要議題作出實際建議,說服市民他們不是只懂唱反調。還有他們能否落到社區中服務人群?也許民主派議員能提供「蛇齋餅粽」等小恩惠的本錢遠不及建制派,不過他們仍需要盡力讓選民直接感受到被關心,不能只依靠市民對政府不滿的負面情緒。另外,希望泛民內不同光譜的黨派不再互相攻擊,讓建制派坐享漁人之利。
另一邊廂,建制派也不應自滿。他們在這次選舉中強調他們是實幹和關懷社區,市民也會期盼他們將來能拿出實際成果。比如這次的預算案大灑金錢給創新科技署,建制派議員會否做到監管的角色,讓市民的血汗錢不會付諸東流?很多市民期盼的全民退保,他們是否願意施壓給政府早日推行?即使他們在一些政治敏感的議題不可能與北京對著幹,但在很多內政的推行上,他們亦不應變成包庇政府的配角。如果建制派議員變成政府的啦啦隊,下一輪的選舉仍舊會被選民唾棄的。
近期電影《黑暗對峙》,講述英國首相丘吉爾如何面對政治生涯的嚴峻考驗,結尾時引述了丘氏生前的一句話:「成功不是永恆的,失敗也不是致命的;最重要的是能堅持的勇氣。」立法會補選已經完成,希望成功者不要自滿,失敗者不要氣餒。但願立法會、政府官員能更團結,並以民為先,讓各項施政除了有效率外,還更具遠見,和急著市民所急,與市民分享經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