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樂在女人半邊天

2018年3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鄧玉蘭、徐秀珊、梁家如、周簡艷珍

若說人生如舞台,男女各據半邊天,她們便是粉墨登場後,卸下彩妝,透過回歸自我,樂在半邊天的女人。
文學家錢鍾書在其《談藝錄》中描繪過,在審美活動中「物我兩忘」的精神觀照。一群婦女,跳出生活的框框,頃刻交融於水墨與光暗的變幻中;一入山水,樂得忘我。她們是持續學習、不停創作,又走在一起當義工及推動環保的女將。

天生好奇心

從事藝術教育多年的左燕芬,2009年創立「白盒藝坊」,匯聚了一群來自不同背景、同樣熱愛創作的婦女。擅長水墨創作的她,自然深諳國畫留白的藝術,在創作上不斷嘗試新穎有趣的事物。2003年她在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街頭,遇見一位老婆婆,擺賣一系列以質樸農村婦為造型的粟米衣娃娃,在欣喜若狂下,買了十多個作為紀念品送贈朋友。數年後,她在貝爾格萊德北面,一個名為科瓦契察(Kovacica)的小村莊內,有一所「素樸藝術」(Naïve Art)博物館,看到一群遷徙自斯諾佛克的婦女製作同類的娃娃,才知該處正是粟米衣娃娃的發源地。天賦發明家探詢氣質的她,展玩著手上買回來的粟米娃,開始產生好奇。
「我欣賞了好一段日子,很想把它的結構拆解,發現只要將粟米衣向外反,便可造出一朵朵漂亮又嬝娜的傘裙。但隨後發現粟米衣乾了會起皺,傘裙也開始萎縮變形,需要再加工定型,才確定了較完整的製作工序。」

素樸創爛漫

由於教授視覺藝術,左燕芬特別喜愛嘗試新穎而古怪的物料。退休後騰出更多時間, 與一群婦女研究粟米衣娃娃創作,並加以改良,至今已創作了近二百多個不同形態、 色彩斑斕的娃娃,部分作品更在本地展出過。熱衷於推動環保的她,起初被粟米娃娃吸引,是因為它的天然物料;所以她主張使用天然食材,如紅菜頭、黃薑粉、合桃果肉等作染料。喜愛遠足的她,不時從郊外撿拾各類植物種子、乾花和枯葉等,為娃娃裝飾。左燕芬因遇到一些小孩,只知粟米是粒狀而不知其原生形貌而感嘆道:
「這代人『都市化』得不知食物從何而來?對大自然的認識如此淺薄,所以很輕易丟棄可循環再用的物資。藉著粟米娃娃創作,可以培養學員與植物的感情,唯有與大自然產生感情,人才曉得珍愛環境。」

童趣釋童真

有研究指出,娃娃玩意之所以成為女性歷久常新的玩模式(Play Pattern),是與女孩子的「公主幻想」有關。左燕芬最愛自己初期創作的《白雪公主》系列中,染成黑色的惡毒皇后,也許是因為她與水墨的情誼有關。至於創作過程,她則有如此體驗:
「我恍惚回到童年,製作過程讓我全神貫注,甚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因為專注而放下了一切憂慮,是其中最大的樂趣。」
她又告訴筆者,曾於一天內製作了十個粟米娃,擺滿了家中的鋼琴上面,更因冷落了丈夫而被投訴。左燕芬說:「素樸藝術是一種原始、純真的創作;創作者可以坦率天真、隨心所欲地創作,所以也是一種藝術治療。當下社會有不少年輕人,因承受功課壓力而輕生;亦有退休人士,因未能適應新生活而患上抑鬱症。藝術創作可以為自己帶來安慰和滿足感!」

藝術樂無窮

除了傳統水墨畫和粟米娃娃創作,左燕芬亦教授剪紙藝術。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的她,於80年代初留學日本期間,認識了賽爾維亞籍的丈夫安米。她的部分作品,也展現自己與丈夫的姻緣;具有中西合璧的「兼容並包」風格。古銅臉上,笑靨可親的她,外貌比實際年齡輕,也許是因為創作帶給她無比快樂。左燕芬為鼓勵學員,從多方面發揮創作潛能,每年率隊到歐洲及東南亞參與藝術交流。教育家蔡元培曾說:「藝術是唯一的世界性語言。」
女性天賦善於溝通,在興趣上也傾向多元發展。這群跳出「盒子」的藝術愛好者,在現象與情感世界之間自我探索、互相砥礪。大文豪托爾斯泰在其《藝術傳達論》中說,「藝術活動建基於創作者彼此間作品的感染力。」這份感染力,是來自創作者親身感受過生活與現實後,真摰的情感表達。
上帝在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中,創造了宇宙萬物,並觀賞自己完美的設計,看一切為美好。藝術創作是一種心靈的表達,女士們活在物慾橫流的當下社會,不妨跳出框框,讓思絮翱翔,透過創作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