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太上不知有上帝!

2018年2月
◇姚錦燊

老子《道德經》17章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提倡 無為而治

白話今讀:「最高水平的統治者,人民甚至不察覺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親近他、稱讚他。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更次一等的,人民輕視他,因為誠信不足,人民就不信任他!最好的統治者,氣度是那麼寬宏悠閑,很少發施號令;等到大功告成後,人民還說:『我們本來就是如此美好!』」
老子之書是給統治者看的,所以本章提出四種等級的統治:一是無為而治,人民不察覺有統治者。二是施行仁政,人民稱讚。三是施行刑罰,人民害怕。最差一等是統治者不誠實,人民不信任。
《商君書‧畫策篇》說:「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傳說神農「盛世」只是小國寡民,男耕女織,不需要賞罰,也不需要軍隊!這種烏托邦式講法,其實反映古代人民對不仁政治之厭倦。

霸主征戰 平民遭殃

回看歷史,話說神農死後,戰爭為常態。唐、虞、夏、商,數代興替,到周滅商時,據說有800個部落擁護,傷亡不多就得了國。但到周末有170多個邦國興起,大吃小、強凌弱,單以楚國就吞併了40個小邦;孟子時,只剩下十來個大邦國,直至一日所有國土只歸一人,即秦朝始皇(元前221)!
征戰愈來愈殘酷,春秋時代(元前770-476)軍旅少,戰鬥不出一日,將領交戰須符合周封室的道德標準。但到戰國(元前475-222),戰爭不擇手段。有時一邦動員50萬兵力,十來歲男孩全被征召;撕殺之慘烈,對待戰俘之殘酷使人寒慄:有用困城餓死全民的,有將全城付諸一炬的……只讓幾名霸主享盡權慾,擴增疆土,愛民口號實乃愚民,老、莊的無為思想,是在這樣環境下產生的。

聖人偉大 不及天地

所以「太上,不知有之……」這段話很有意思,與其說是清談政治,回看歷史,作者卻是語帶譴斥,指責政府壓制人民,失去信用:「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太上,不知有之……」這段話,最好用《莊子·徐無鬼》解釋:「聖人並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人民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死無諡,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夫為大不足以為大……夫大備者,莫若天地。」
意即,聖人(理想統治者)的功德包羅天地,天下人民受惠卻不知他是誰:他生無爵位,死無封號;不聚財資,不立名譽,是真有大德之人……但是有心求偉大卻不足以成為偉大……說到大,沒有可比天地了!
偉大聖人哪裡找?人都知道,世間沒有這樣偉大的聖人,只有「天地」才是真正的偉大:「夫為大不足以為大……夫大備者,莫若天地。」稱上「聖人」的,只在「仿效」天地而已。(《道德經》7章也有類似說法。)

恩澤萬民 賜下救恩

有一句話頗堪細味:「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聖人,更應指聖人所仿效恩澤萬物、萬民之天地,它是這般悠閑寛浩,甚少發令干擾天下;萬物、萬民盡得福蔭還不知道天地功勞,以為自己本來就是如此美好!
天地一如父母,無條件賜予好處,不求回報。但是天地為何「貴言」(23章說「希言」),不多說話,關係如此疏離?
老子認為是自然的事。但是希伯來聖先知以賽亞,卻在春秋之世代天地之主呼籲:「天哪,要聽!地啊,要側耳以聽!因為永恆主說:我將兒女養大,撫養起來,他們竟背叛了我!牛認識牛主,驢認識牠主人的槽……我的人民總不細聽!」
不是天地不言,是人民聽不見,又不肯聽!萬物、萬民與天地之主疏離,乃因人類背逆上帝,成了上帝的仇敵。聖主耶穌的救贖工作,要使萬物、萬民與上帝和好。
聖主這樣談論造物恩德:「要愛你們的仇敵……因為(天父)使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如果你們只單愛那些愛你們的人,有什麼獎賞呢?」天父之愛,不單臨到「輕忽」之人,甚至臨到他自己的「敵人」,這就是救贖!

[讀者互動]問題:你認為上天為甚麼不向萬物和萬民說話?請將答案寄回或傳回本報,即贈《耶穌論語》(耶穌談話全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