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基督虛和靜!

2018年1月
◇姚錦燊

老子《道德經》16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白話意譯:「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去到盡至。萬物雖然繁華茂盛,但到最後仍要返回根本。返回根本就是靜,即回到本來狀態。回到本來狀態,這是宇宙自然之理。人們要知道宇宙自然之理,才算明白真理。不知道宇宙自然之理而輕舉妄動,會招致危險。知道宇宙自然之理,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的人,能大公無私。大公無私的人,能有普遍周全的心量。有普遍周全心量的人,能合乎自然。合乎自然的人,能與道同行。與道同行的人,能保持長久,終身免於危險。」
在本章,老子繪畫出一幅使萬物「歸根」(回到本源)的路線圖,由「夫物芸芸」的現象說起,講到「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在老子思想裡,這個繁華茂盛的世界只是一個現象,現象是暫時的,也是即時的,而且是不斷變遷的。因此人生方向,不應只追逐現象,而要返回根本,稱為「歸根」,又叫「復命」,所謂歸根復命,就是回到生命存有之最終歸宿,這個境界叫做「靜」。

什麼是靜

「靜」不是靜止而死寂,「萬物並作……夫物芸芸」,一切皆在動,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連靜態的現象也只是進入另一個動態現象前的準備。宇宙生機勃勃,在動和靜背後,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那麼不是運動靜止,而是一種純一精神:「無欲」,一切行動不是來自私慾。
第37章說:「化而欲(私慾)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自然樸素)。」指在萬物化育中,人性私慾若顯露了,應用自然素樸去平靜。可見「靜」是對着「欲」說的,興風作浪者是欲,返「樸」可以平息欲。
首句:「致虛極,守靜篤。」「虛」是不驕滿,「靜」是無私慾,這是得道者的最高境界。按本章脈絡發展:由「靜」(無欲)起步,可到達「知常」(知道宇宙自然之理)、「明」(明白真理)、「容」(包容一切)、「公」(大公無私)、「全」(普遍周全)、「天」(合乎自然)、「道」(與道同行),「久」(保持長久)等境界,最大的效益是「沒身不殆」(終身免於危險),相反便「妄作,凶」(輕舉妄動,招致危險)。
老子對道之認知,是由對宇宙自然之觀察開始的。他對道之追求,乃由虛和靜起步,但此虛靜之道是與人世疏離的。至於能否得道,問題不在道本身,而在世人有欲。虛和靜是一種精神境界,在此中,自我慾望與這個可交感之宇宙保持「距離」,不要讓人欲介入自然,因為功成者「沒身不殆」,功敗者「妄作,凶」。
但是此道既非具有人格之神明,亦不含備人性的感情意志,引伸說,道若有感情和意志,此二者便也只是機械性之情志。5章說:「天地不仁」;79章又說:「天道無親。」從此看來,道非「人性」之道,不仁又不親,道與人間生活之「本質」互不相同,也不相通。

信仰之道

但按聖主耶穌基督之教,上帝造化之最大奧祕,乃是道與人通:「大哉,敬虔的奧祕……上帝在肉身(人身)顯現」;「道成了肉身(人身),住在我們中間(人世間)!」
這就是說,創造萬物之上帝降世為人,在世人中生活,為救贖罪業而死,為彰顯大能而復活。所以基督門徒所信仰之道——耶穌基督——是有血肉、有生命、能親和的!老子在自然之道中所看見的兩種德性,皆在基督的救贖工作完成了。
何解?看基督之「虛」(不驕滿):降為人身前,「他形質上本是屬神的,卻不以自己與上帝平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反而將自己傾倒出來……」
看基督之「靜」(無私慾):在世三十年,「……(他)取了奴僕的形質,成為人的樣式,既在形態上現為人的樣子,就卑抑了自己,成為聽從的、以至於死,並且是十字架上的死!」

[讀者互動]問題:耶穌基督成為人身之道,與老子所看見宇宙自然之道相同嗎?請將答案寄回或傳回本報,即贈《耶穌論語》(耶穌談話全記錄)。感謝讀者陳國雄、余長泰、何張志慧、鄭宅先後來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