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猶太人來港的歷史

2017年11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鄧玉蘭、趙秀華及周簡艷珍

半山羅便臣道猶太教莉亞堂。

猶太拉比

早期在港宗教聚會中的猶太人。

猶太人 (Jews),古稱希伯來人,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舊約聖經》記載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孫雅各與神摔跤並取勝,神將雅各的名字改為以色列。雅各共生了12個兒子,發展成為以色列王國的十二個支派。公元前14世紀因饑荒淪為埃及法老的奴隸。摩西帶領猶太人,脫離埃及進入上帝應許之地迦南地 (後稱巴勒斯坦),經過連場爭戰在迦南地建立以色列聯合王國。所羅門王死後,王國分裂為南北兩國。

猶太亡國 四處流散

在往後的2000年裡,猶太人淪為亡國之族,先後遭到波斯、希臘和羅馬的統治;耶路撒冷也遭受過十字軍、蒙古人、阿拉伯人、突厥人等的蹂躪。今年是猶太年曆5778年。五千多年來猶太人經歷過漫長而悲慘的大流散。近代流離的猶太人主要分為兩大支派。第一支是散落歐洲的歐裔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Ashkenazi Jews);另一支則是散落中東一帶的亞非裔塞法迪猶太人(Sephardic Jews) 。

來港營商 有為逃難

早期到來香港的猶太人是Sephardic Jews,他們為生意而來。因著看好香港1841年開埠時的發展潛力,運用資金和營商謀略,創出一番事業。當中著名的有沙宣(Sassoon)家族和庇理羅士(Belilios)家族。

在1871年左右,在港的猶太人大概只有46人;不過,到了1890年代,Ashkenazi Jews也開始來到香港。這群人並非來做生意,而是逃難,因為不單德國,一戰前的歐洲都出現過不少的「排猶運動」。1901年時香港約有165名猶太人,這年沙宣爵士為紀念其母親,在半山羅便臣道興建猶太教莉亞堂 (Ohel Leah Synagogue)。

上海解放 港猶增加

二戰爆發前,納粹掀起反猶狂潮。1937至1939年期間,大批猶太難民從歐洲一帶的德國、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波蘭,甚至俄羅斯外逃。而當時中國上海是少數不需要入境簽證的城市。近25,000猶太難民湧到上海、天津一帶。可是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津滬的猶太人與中國人同被日軍蹂躪。

1945年9月上海解放,猶太人開始逐步離開津滬,去了北美、澳洲和南美等地。1948年猶太復國成立以色列共和國後,津滬約有4,000人前往以色列定居。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餘下在津滬約7,000猶太人也陸續離開。約有300猶太人來到香港,受到猶太商人嘉道理(Kadoorie)家族的照顧。

留港猶裔 貢獻良多

現時香港約有6,000名猶太人,屬少數族裔。猶太人的身份認同很強,有著他們生活的社群,過著他們獨特的宗教生活 (遵守律法、守安息日、吃「潔食」(Kosher) 等),香港並無反猶太主義(Anti-Semitism),香港人與居港猶太人關係良好。回顧歷史,猶太人對香港社會的慈善和政經事業可謂貢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