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科學與信仰) 因信稱義

2017年10月
◇黃小石

改教運動500週年

10月31日是「宗教改革日」,今年是德國馬丁路德改教運動500年紀念,也是德國的國定假期;改教運動「因信稱義」的教義,對西方宗教信仰的影響非常深遠,也是世界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頁。五百年來,「更正教」(基督教)從馬丁路德被逐出天主教開始,全世界基督教徒增加到今天的9億會眾,其中有6千萬是中國人(這數目有爭議,從3千3百萬到1億3千萬的統計都有),比中國佛教徒中皈依三寶的信徒(就是「三皈依正式皈依三寶的佛教信仰者(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並願生生世世不離正法,永離惡道的信徒,共約有1730萬人)多兩倍到四倍。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在1443年生於德國薩克森選侯國的艾斯萊本,位於今日德國的中部,是在距柏林西南方200公里處平原中一個小城。馬丁路德原是天主教的一位「神父」修士,也是維登堡(Wittenberg)大學的神學博士,在大學教授神學。那時歐洲人民的生活逐漸改善,地方割據的勢力興起,同時教廷也日趨腐敗。到教皇利奧十世時,因教廷財務困難,又重建羅馬聖彼得教堂,於是大力推售贖罪券,導致信徒極度不滿。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維登堡教堂大門上張貼出《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告示,要求與當局對話,這就是有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又因那時歐洲剛有印刷術的發明,使得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很快就廣及民眾,並得到普遍的支持,引起教廷強烈的反彈。

沃爾姆斯會議

1521年1月在教皇利奧十世的催促下,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召開「沃爾姆斯會議」,傳召審問路德,要求他解釋,並更正他有礙教會的神學立場。路德在會中說明他的立場,重申《聖經》的權威,並宣稱唯獨《聖經》及真理才能說服他,他不接受一切其他的權威(就是他有名的“Here I stand” 的宣告)。路德說畢立刻離開會場,在薩克森「選侯」的保護下逃亡。雖然最後議會決定判馬丁路德為異端,禁止他的所有著作,並下令逮捕處分他,但是路德早以潛逃去了瓦特堡(Wartburg)的城堡裡,化名躲藏了。

在逃亡期間,馬丁路德又著手把希臘文聖經翻譯為德文,增進了信徒對《聖經》的認識,明白教廷許多措施與規定的錯謬(因為沒有聖經根據)。自馬丁路德被迫逃亡以後,天主教失去了改革的大好機會,又由於天主教教廷立場強硬,一批跟隨路德教導的信徒與教廷對立,逐漸形成了「抗議宗」的路德會(又稱「新教」)。在二次大戰以前,新教是德國人民主要的信仰,比他們的天主教徒多一倍。

因信稱義

馬丁路德對基督教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指出《聖經》中最基本有關救恩的教義,乃是人唯能「因信稱義」的道理。這是改教運動的基礎論點,出自聖經中「義人必因信得生」的教導(羅馬書一章17節;加拉太書三章11節),這使基督教的信仰,恢復它原本的單純的面貌,讓人與上帝之間得有直接的聯繫,將宗教組織(教皇、神父…)所造成的一切隔閡除去。教每個基督徒都可以毫無窒礙地來到上帝面前。所以新教所注重的就是:唯獨恩典(Sola gratia)、唯獨信心(Sola fide)、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這五個「唯獨」的精意。

「稱義」的意思就是「人被上帝判為無罪」;人若在上帝面前被視為無罪,這不是人能靠自己的善行或「功德」可以達成,因為上帝的救恩,奇重無比,基督的寶血,更不是人可以用任何的事物來交換的,所以聖經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因此購買「贖罪券」不能取得上帝的恩典,是沒有功效的。

基督教基本上不是出於一套「教義」,而在乎藉著基督耶穌人得以與上帝和好,恢復人與造物主之間的關係;信基督不是「信教」,而是「信神」。基督教(包含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都源祖於亞伯拉罕,所以又通稱為「亞伯拉罕的信仰」(Abrahamic Religions),這三門宗教就是建立在亞伯拉罕的信心上,三教共信的創始記載是:「亞伯蘭信耶和華(上帝),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在亞伯拉罕時候還沒有「教」,他之所以在上帝眼中看為義,是因為他「信神」。

「信」是不是「行為」?

如果人只能靠信神才能蒙神的憐憫,正如聖經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信心是與行為相對的。但是「信」不也是一種行為嗎?若是如此,人蒙恩仍然總是需要靠行為了,不是嗎?那麼「因信稱義」的道理怎麼站立得住呢?聖經以弗所書裡「行為」這字的原文(ergon)是工作,企業、經營的事業,一個行動(act)。一個人所採取的行動是出於他的基本信念及價值觀,這是為什麼他做這件事而非另一件事的緣由,這價值觀就是出於他的信心;每個人都有所要做的事,所以每個人都有他的信心,信心是行為的起源。「因信」的意思就是憑藉著「相信上帝的心」為人處事,所以「信神」不是一件要做的事,而是他做一切事的根基,也就如聖經所說的:「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這樣「因信稱義」就有了「義」的實際了。

但世人總覺得「白白的恩典」是廉價的,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其實上帝的救恩恰恰相反,雖是白白的,卻是無價的,是超自然的。而且工作的成果要看一個人的天份、機會、毅力、資源等等的條件,所以有些人是得天獨厚,有些人卻是先天不足,這些都是「天」所賦予的,是不公平的。然而「信心」是人天賦的本能,這是神賜與人內建的恩典,所有的人都會相信,「信不信」是個「願不願意」的問題,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