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面對跨性別 避免入誤區

2017年10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康貴華、勞伯祥、趙秀華、謝陳惠珊及周簡艷珍

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通常是一致的,但有少部分兒童存在跨性別認同或性別不配合等非典型心性發展,因而容易被孤立、情緒焦慮憂鬱,也易在行為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產生問題,甚至出現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一些研究也證實,跨性別的青少年更易出現自我傷害、自殺、濫藥及不安全性行為等。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怎麼辦?

切莫錯失良機

儘管大多數心理性別和生理性別不一致的孩子,其症狀會隨年齡增長而自然減退或消失,但家長不可消極地聽之任之,採取不予理會的方式,以免錯失幫助子女正常成長的良機。

兒科醫生或心理專家都指出,成長中有不同的關鍵時機。性別認同,約在10歲時就已經確立,父母切勿讓這機會輕易溜走,要抓緊時機,愈早管教就愈有效。

切忌施壓改變

跨性別兒童對父母的反應很敏感,感覺不被認同,或被忽略、受責備,往往不敢再表達內心的感受,陷入不被理解、孤單、焦慮、憂鬱等情緒,甚至自我傷害。步入青少年反叛期的,影響就更大。此時,父母和家人的諒解,對他們的心理成長非常重要。

需要謹慎三思

某些國家不再將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發展差異視為不正常,甚至有父母不僅認同這些觀念,更在子女幼兒期就幫助他們改變性別身份,以為可以減少子女日後的掙扎和痛苦,是尊重兒童性別選擇權的表現。

其實,這種做法在醫學界極具爭議。研究顯示,70%至90%性別不安的兒童,長大後症狀會自然減退或消失,那為何讓孩子白走這條難行也難回頭的窄路?將來要服性荷爾蒙或做性別重置手術?作為父母,應當謹慎三思。

尋根治本

探討家庭、朋輩與孩子關係失衡的原因,作出適當的介入和調整、改善不良關係,從而改變孩童的性別認同障礙,這才是尋根治本的方法。要改變的是負面因素,而不是將問題歸究孩童本身。

及早識別問題

一位母親,擔心八歲的兒子有性別認同障礙或同性戀的先兆,找醫生並得到幫助。

開始令她感到不安的,是兒子對裸體男人有性反應,覺得很奇怪;加上他性格温文、敏感,喜愛音樂,跳舞時像女孩子,又害怕跟較粗魯的男同學玩……於是她上網搜集資料,尋找心理醫生。

一年後,她很高興兒子改變了!「以前他不會跟男生玩,許多時都是自己一個人,或只和女生一起。現在他有一班男孩朋友,相處融洽。有一次我看見他和幾個男生打籃球、追逐,玩得很投入。我問他是否還跟女同學玩,他說女孩好麻煩、好小器……現在看電視,他多選科學節目或關於槍械知識、太平洋戰爭之類。」

看來,這孩子已經十分認同男孩子的身分了,這改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父母同心合作

最大的改變來自孩子的父親。當他們夫婦見醫生時,醫生對他說:「媽媽只能帶大一個男孩,爸爸才能帶大一個『男人』」,這訊息對他很重要。

從前他不懂得照顧孩子,認為他還小,沒甚麼好談的。他沒學過如何當父親,而且專注自己的興趣,忽略家庭責任。見過醫生後,便和妻子探討彼此在家庭中的角色。結果他發覺原來兒子認識許多東西,於是嘗試對孩子發揮影響力。週末刻意安排機會,讓兩父子獨處,或去爬山,邊走邊談,分享趣事。父親盡量發掘共同興趣,如槍械和戰爭,又引導兒子談論科學知識。以前兒子怕爸爸,覺得爸爸兇惡,現在覺得志趣相投。

同時,母親必須願意放手,避免兒子與母親建立過分親密和依附的關係。因為與母親在性別角色上分離獨立,對男孩的心性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孩子改變成長

孩子跟母親聊的是瑣事,跟父親的話題則廣泛深入。父子關係改善了,兒子對父親的男性角色增强了認同感。現在,即使被男生欺負也不怕,因為得到父親的情感支援,自然有信心。如果孩子被男生欺凌,卻得不到父親的支持,又被訕笑像個女娃,其男性身分的自信會被大大削弱。這個案印證了一點:當父親積極參與教養、更多陪伴孩子,就有顯著的改變。

盡早尋求幫助

雖然兒童的可塑性較高,但青少年及成年人仍然有機會改變。盡早尋求專業幫助,處理性別認同障礙的問題,避免走上變性這條難以逆轉的艱辛之路。若我們認識在這方面有掙扎的人,應關心體諒他們的困境,絕不可譏笑或貶低他們。我們也呼籲香港政府增撥資源,為患者提供心理治療;並培訓教師家長,讓他們及早識別問題,幫助兒童從小建立性別自信。